穴名介紹
解剖位置
- 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天鼎穴,其位置在人體頸部的胸鎖乳突肌下部的後邊緣。
- 浅層肌肉是我們常說的頸闊肌。
- 在更深一層,則是中斜角肌的起點。
- 在這個穴位附近,你可以找到頸外淺靜脈。
- 天鼎穴也是副神經和頸皮神經從胸鎖乳突肌後緣穿出來的位置。
- 如果再往身體內部探尋,會發現這是膈神經的起始處。
針刺方法
穴道介紹
天鼎穴功效「理氣化痰,利咽消腫」。 主治咽喉腫痛、暴瘖、氣梗,梅核氣、瘰癧、癭氣、扁桃體炎,舌骨肌麻痺...等等。
穴道配伍
天鼎穴,位於頸部,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具有清熱利咽、消腫止痛的功效。其配伍多與咽喉、聲帶等相關疾病的治療有關,主要原理是通過經絡循行,調節臟腑氣血,達到治療目的。以下分析其常見配穴:
1. 天鼎穴配間使穴 (寧心利竅,治失音): 間使穴位於手少陰心經,與心臟功能密切相關。此配伍通過疏通心經與大腸經,調和心氣,改善心神不安導致的失音。
2. 天鼎穴配照海穴 (治慢性咽炎): 照海穴位於足少陰腎經,具有滋陰降火作用。此配伍通過腎經的滋陰降火,配合大腸經的清熱利咽,標本兼治慢性咽炎。
3. 天鼎穴配合谷穴、承漿穴、太溪穴 (治初期聲帶麻痺): 合谷穴 (手陽明大腸經)具有通經活絡的功效;承漿穴 (任脈)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太溪穴 (足少陰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的作用。此配伍協同作用,疏通經絡,滋養腎陰,改善聲帶的氣血運行,從而治療聲帶麻痺。
4. 天鼎穴配曲池穴、膈俞穴 (治喉痹): 曲池穴 (手陽明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作用;膈俞穴 (足太陽膀胱經)與膈肌及肺臟功能相關。此配伍清熱瀉火,調和氣血,治療因熱邪壅盛引起的喉痹。
5. 天鼎穴配合谷穴、廉泉穴、太溪穴、天突穴 (治咽喉腫痛): 廉泉穴 (任脈)位於喉嚨部位,具有開喉利咽作用;天突穴 (任脈)位於頸部,具有宣通氣道的作用。此配伍多點作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療咽喉腫痛。
6. 天鼎穴配合谷穴、承漿穴、天容穴 (治喑啞): 天容穴 (足陽明胃經)與顏面氣血運行相關。此配伍全面調和經絡氣血,改善顏面及喉嚨的氣血運行,治療喑啞。
7. 天鼎穴配氣舍穴、膈俞穴 (清熱利咽,消腫止痛,治咽喉痹哽噎,咽腫不得息,食飲不下): 氣舍穴 (手太陰肺經)與肺氣密切相關。此配伍清熱利咽,宣肺利氣,消腫止痛,治療因肺熱壅盛引起的咽喉疾病。
8. 天鼎穴配少商穴 (治咽喉腫痛),配合谷穴 (治癭氣): 少商穴 (手太陰肺經)具有瀉熱解毒的作用;癭氣指甲狀腺腫大。此配伍清熱解毒,消散腫塊。
Youtube影片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淋巴結腫大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甲狀腺腫
- 甲狀腺機能減退
- 甲狀腺亢進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神經性厭食症
呼吸系統疾病
- 扁桃腺炎
-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 急性咽喉炎
消化系統疾病
- 消化不良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痛風
艾灸刮痧
艾灸天鼎穴
重點程序:
- 準備艾條或艾灸盒。
- 將艾條點燃,或將艾灸盒加熱至適當溫度。
- 將艾條或艾灸盒置於天鼎穴位置,距離皮膚約 1-2 公分。
- 以緩慢、均勻的速度進行艾灸,每次約 10-15 分鐘。
- 艾灸過程中,注意觀察皮膚的反應,若出現過熱或灼傷,應立即停止艾灸。
- 艾灸後,可以用清水或溫水清洗皮膚,並塗抹一些滋潤霜。
遠紅外線加熱天鼎穴
重點程序:
- 將神燈打開,並將其放置於距離天鼎穴約 15-20 公分處。
- 將天鼎穴對準神燈發出的光線,並保持一定的距離,以避免過度加熱。
- 加熱時間約 10-15 分鐘,過程中可以適當調整神燈與天鼎穴的距離。
- 加熱過程中,注意觀察皮膚的反應,若出現過熱或灼傷,應立即停止加熱。
- 加熱後,可以用清水或溫水清洗皮膚,並塗抹一些滋潤霜。
按摩推拿
天鼎穴按摩方法
重點程序:
- 準備: 將雙手搓熱,以增加溫度和促進血液循環。
- 定位: 找到天鼎穴位置,輕輕觸摸,確認位置。
- 手法:
- 按壓: 以拇指指腹垂直按壓天鼎穴,力度適中,以出現酸脹感為宜。
- 揉動: 沿著天鼎穴方向,以拇指指腹輕輕揉動,持續約30秒。
- 點按: 使用食指指尖點按天鼎穴,每次點按3-5秒,重複5-10次。
- 時間: 每次按摩5-10分鐘,每日1-2次。
注意事項:
- 按摩時應注意力集中,感受穴位變化。
- 按摩力度要適當,避免過度刺激。
- 按摩過程中如出現不適,應立即停止。
- 天鼎穴屬於重要穴位,按摩時應注意安全,避免過度刺激或傷害。
- 如有其他疾病,請諮詢專業醫生,避免自行按摩。
古代中醫典籍摘錄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