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喘湯

Ding Chu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攝生眾妙方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5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6%
脾經 19%
胃經 11%
大腸經 11%
心經 10%
膀胱經 4%
肝經 3%
膽經 3%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定喘湯中包含麻黃,主要是利用其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能發散風寒,宣通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同時,麻黃也能溫肺化飲,對於因寒邪客肺、肺氣不利而引起的咳嗽、喘息、痰多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在治療寒性哮喘、肺寒咳嗽等病症時,定喘湯中常加入麻黃,以發揮其宣肺平喘、溫肺化飲的作用。

定喘湯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之效。對於因肺氣閉塞、痰濁壅肺而導致的喘咳症狀,杏仁能疏通肺氣,化痰止咳,使呼吸通暢。
  2. 潤肺止燥:杏仁亦具潤肺止燥之功。在哮喘發作時,肺氣耗傷,易出現燥熱症狀,杏仁能滋潤肺燥,緩解哮喘發作時的燥熱不適,使患者更容易平穩呼吸。

定喘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定喘湯中多用辛溫燥烈之藥,容易傷肺氣。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猛烈對肺部的刺激,避免燥熱傷肺。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潤肺止咳、緩解氣喘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定喘湯的整體療效,使止咳平喘效果更佳。

甘草在方劑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調和藥性,更能增強療效,使其成為定喘湯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定喘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止咳之功效。定喘湯的組成中,通常會含有麻黃等辛溫之品,容易導致氣上逆,出現嘔吐等症狀。半夏能降逆止嘔,防止藥物副作用的產生。
  2. 燥濕化痰: 定喘湯的主要功效是止咳平喘,而痰濕阻肺是導致咳嗽哮喘的重要病因之一。半夏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能將痰濕化解,有利於改善呼吸道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定喘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降氣平喘: 黃芩味苦寒,入肺經,具有清熱瀉火、降氣平喘的功效。對於因肺熱壅盛、氣逆上衝所致的咳嗽喘息,黃芩可以清熱降火,使肺氣宣降,達到平喘止咳之效。
  2. 抑制痰液生成,利於化痰: 黃芩還具有利濕化痰的作用。對於痰熱壅肺、痰多粘稠的患者,黃芩可以抑制痰液的生成,並促進痰液的排出,有助於改善呼吸道症狀。

因此,定喘湯中加入黃芩,可以有效改善因肺熱、痰熱所致的咳嗽喘息,達到清熱降火、平喘止咳的治療目的。

定喘湯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宣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味苦,歸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它可以疏散肺氣,宣通肺竅,對於風寒束肺、痰濁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二、 利水消腫:桑白皮還具有一定的利水消腫作用,可以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肺部積水引起的呼吸困難。

因此,定喘湯中加入桑白皮,可以起到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的作用,對於治療咳嗽、喘息等呼吸道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

定喘湯為治療喘息、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的中醫方劑,其組成包括麻黃、杏仁、半夏、厚朴、甘草、生薑、細辛以及銀杏等多種中藥材。銀杏在此方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其主要功效在於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根據中醫理論,喘息之病往往因外感風寒或內傷飲食而致肺氣上逆,銀杏葉能清熱解毒、擴張支氣管,有助於改善肺部微循環,促進氣道暢通,從而緩解喘息症狀。此外,銀杏還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減少氣道炎症,對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尤為適用。因此,在定喘湯的配方中加入銀杏,旨在增強整體療效,達到了解表散寒、宣肺定喘的目的。

定喘湯中加入款冬花,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

款冬花性味甘溫,入肺經,具有溫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適用於寒性咳嗽、痰多喘咳等症狀。

在定喘湯中,款冬花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款冬花與杏仁、紫菀等藥物配伍,可以更有效地化痰止咳,緩解呼吸道炎症;與黃芪、甘草等藥物配伍,可以補氣益肺,提高機體抵抗力

定喘湯中加入蘇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降氣平喘: 蘇子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降氣平喘之效。其能降肺氣之逆,平息喘咳,適用於痰多、氣喘、咳喘等症狀。
  2. 潤肺止咳: 蘇子含有豐富的脂肪油及揮髮油,具有潤肺止咳的作用。能滋潤乾燥的肺部,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咳嗽、咽喉乾癢等症狀。

因此,定喘湯中加入蘇子,可有效緩解氣喘、咳嗽等症狀,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主治功效


定喘湯是一首經典的中醫方劑,主要功效為宣肺定喘,清熱化痰。常用於治療哮喘、咳嗽等症,尤其適用於外感風寒,內有痰熱,肺氣壅滯所致的哮喘證。此方最早見於明代《攝生眾妙方》,又名白果定喘湯,後世醫家多有發揮和加減應用。

組成及藥物分析

定喘湯的基本組成包括:

  • 麻黃: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為君藥。在此方中主要作用是宣肺散寒,解表發汗,使外邪得以宣散。
  • 白果: 斂肺定喘,止咳化痰,為臣藥。白果具有收斂肺氣的作用,可以緩解肺氣上逆導致的喘咳。
  • 杏仁: 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為佐藥。協助麻黃宣肺平喘,並可潤肺化痰。
  • 半夏: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為佐藥。針對痰濕內阻,協助化痰降逆。
  • 款冬花: 潤肺下氣,止咳化痰,為佐藥。
  • 蘇子: 降氣化痰,止咳平喘,為佐藥。與麻黃、杏仁相配,加強降氣平喘的功效。
  • 黃芩: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為佐藥。針對裡熱,清肺熱化痰。
  • 桑白皮: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為佐藥。協助清肺熱、降肺氣。
  • 甘草: 調和諸藥,補脾益氣,為使藥。

綜觀全方,以麻黃宣肺散寒為君,白果斂肺定喘為臣,其餘諸藥皆為佐使,共奏宣肺定喘,清熱化痰之功。

治療原理

定喘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宣肺散寒,解表化痰: 麻黃為辛溫解表藥,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針對外感風寒之邪。配伍杏仁、蘇子,加強宣肺降氣、止咳平喘之功。半夏、款冬花燥濕化痰,桑白皮、黃芩清熱化痰,白果斂肺定喘,諸藥合用,可使肺氣宣暢,痰熱得清,喘咳得平。
  2. 針對病機,標本兼治: 定喘湯針對哮喘“寒包火”的病機,既能用麻黃、杏仁等宣肺散寒以解表邪,又能用黃芩、桑白皮等清熱化痰以治裡熱,標本兼治,相輔相成。
  3. 用藥精當,配伍巧妙: 方中麻黃與白果相配,一宣一斂,相反相成,既能增強宣肺定喘之功,又能防止麻黃過於辛散耗氣。桑白皮與黃芩相配,清熱瀉肺,既能清肺中之熱,又能防麻黃、杏仁等溫燥之性傷陰。

臨床應用及加減

定喘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痰熱內蘊所致的哮喘,症見:

  • 咳嗽
  • 氣喘
  • 喉中痰鳴
  • 痰黃稠黏
  • 胸悶
  • 或伴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等表證

加減應用:

  • 天寒可加桂枝 以增強溫肺散寒之力。
  • 雨濕可加生薑 以增強化痰止咳、溫肺散寒之功。
  • 春夏可加知母 以清熱瀉火,潤燥生津。
  • 心下痞滿可加枳殼 以行氣消痞。
  • 痰多可加南星 以加強燥濕化痰之力。
  • 風虛可加當歸 以養血活血。
  • 口渴可加栝蔞根 以生津止渴。
  • 身疼痛可加秦艽 以祛風濕,止疼痛。
  • 喘急可加炒桑皮 以瀉肺平喘。

醫家觀點比較

  • 推崇應用派: 如《醫方集解》汪昂、《成方切用》吳儀洛、《醫學心悟》程國彭等,皆認為定喘湯是治療哮喘的有效方劑,並詳細闡述了其藥物組成、功效和加減應用。
  • 質疑派: 如《湯頭歌訣》引劉宗厚、《醫方論》費伯雄等,認為方中風藥過多,不利於養血益筋骨。喻嘉言更是直言此方與其主治相悖,認為其「似是而非」。
  • 調和派: 也有醫家持調和態度,如汪昂認為此方雖有爭議,但臨床應用廣泛,療效確切,可能是因為初起外感,需用風藥解表,而用血藥、氣藥調裡。費伯雄則認為方中四物俱備,不可謂無血藥,但建議減去石膏、細辛。

總結與思考

定喘湯作為一個經典方劑,其療效已得到廣泛認可,但其具體應用和機理仍存在一些爭議。

  • 關於風藥的爭議: 反對者認為方中風藥過多,有傷陰耗氣之弊;支持者則認為此方針對的是外感風寒、內有痰熱的病機,需要用風藥解表散寒。這提示我們,在臨床應用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靈活加減。例如,對於體虛或久病患者,應減少風藥用量,或配伍補益氣血之品。
  • 關於真中與類中: 林佩琴提出「真中」和「類中」的概念,並認為定喘湯適用於「真中」之風邪在經。這提示我們,在應用定喘湯之前,需要仔細辨別中風的類型,不可一概而論。
  • 關於現代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定喘湯中的麻黃、杏仁、白果等成分具有擴張支氣管、抗炎、鎮咳、祛痰等作用,這為其臨床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但其作用機制和安全性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總之,定喘湯是一個療效確切的方劑,但在臨床應用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靈活加減,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療效。同時,也需要加強對其作用機制和安全性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導臨床應用。

傳統服藥法


上藥用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時候徐徐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外感風寒、無汗、沒有痰者不宜用 氣虛脈弱不宜用 若新感風寒,雖惡寒發熱、無汗而喘,但內無痰熱者;或哮喘日久,肺腎陰虛者,皆不宜使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氣喘容易嘆氣胸悶脹喉中痰鳴肺炎小兒驚巒鼻塞心內膜炎百日咳心包炎心肌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痲風 [漢生氏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急性脊髓灰白質炎

相同名稱方劑


定喘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炙麻黃、杏仁、桑皮、枯芩、蘇子、瓜蔞、葶藶。 主治:麻症氣逆膈熱,肺熱咳嗽。

定喘湯, 出處:《醫學集成》卷三。 組成:北耆1兩,熟地8錢,人參2錢,當歸3錢,阿膠3錢,附子1錢半。 主治:産後喘促。

定喘湯, 出處:《片玉心書》卷四。 組成:陳皮(去白)、南星(制)、梔子仁、軟石膏、杏仁泥、薄荷葉、赤茯苓。 主治:小兒急驚風,痰氣喘急者。

定喘湯, 出處:《幼科金針》卷上。 組成:款冬花、杏仁、熟半夏、枯芩、蘇子、甘草、桑白皮、麻黃(冬春帶節,夏用根節,秋季根多本少)。 主治:肺風痰喘。

定喘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六。 組成:半夏曲(炒)1錢半,明阿膠(炒)1錢半,甘草1錢半,罂粟殼半兩(制),五味子1分,桑白皮1分,麻黃(去節)1分,人參1分,上薑3片,烏梅半個。 主治:丈夫、婦女遠年近日肺氣咳嗽,上氣喘息,喉中涎聲,胸滿氣逆,坐卧不安,飲食不下。及肺感寒邪,咳嗽聲重,語聲不出,鼻塞頭昏。

定喘湯,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六。 組成:白果21個(去殼,砸碎,炒黃色),麻黃3錢,蘇子2錢,甘草1錢,款冬花3錢,杏仁1錢5分(去皮尖),桑皮3錢(蜜炙),黃芩1錢5分(微炒),法制半夏3錢(如無,用甘草湯炮7次,去臍用)。 主治:宣肺平喘降氣,清熱化痰。主治:風寒外束,痰熱蘊肺,哮喘咳嗽,痰稠色黃,舌苔黃膩,脈滑數。現常用於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肺炎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