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上關。上,上行也。關,關卡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清陽之氣由此上行。本穴物質為聽會穴吸熱上行的弱小水氣,在上行本穴的過程中,外部的寒濕水氣亦如加入其中,至本穴後清陽之氣吸熱上行,滯重水濕則冷縮降地,本穴如同氣血上行天部的關卡一般,故名。
客主人。客,賓客也。本穴為少陽膽經之穴,風氣為主,腎氣為客,此指穴內氣血為腎水之性的寒濕水氣。主人,指穴內氣血。客主人名意指穴內氣血為腎水之性的寒濕水氣。本穴物質為聽會傳來的弱小水氣,在上行至本穴的過程中,外部的寒濕水氣亦匯入其中,至本穴後氣血則變為腎水特性的寒濕水氣,故名客主人。
太陽穴。太陽穴,指穴內的氣血物質來自天之上部的寒冷水氣。理同上關名解。
解剖位置
- 這個穴道位於顳肌之中;
- 在這附近有顴眶動脈和靜脈通過;
- 此外,這裡還有面神經的顎眶支,以及三叉神經的小分支分布。
針刺方法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
注意事項
針刺方法一般直刺0,3~0,5寸,不宜過深,否則會引起張口困難
穴道介紹
此穴道為足少陽膽經與足陽明胃經之會。近代常用於治療「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症、三叉神經痛、嘴巴張不開...等等。
上關穴功效「清熱安神,聰耳鎮痙,通經活絡」。主治耳鳴,耳聾,偏頭痛,口眼歪斜,齒痛,口噤,驚癲,中耳炎,面神經麻痹
穴道配伍
1. 治下頜關節炎、牙齒緊閉:
- 上關穴+谷穴+頰車穴+耳門穴: 此配伍組合針對下頜關節周圍的經絡循行,上關穴疏通膽經經氣,谷穴(手陽明大腸經)和頰車穴(足陽明胃經)協同作用,調節三焦經氣,緩解肌肉緊張;耳門穴(手少陽三焦經)則可疏通三焦經,從耳部調理下頜關節。整體作用為疏通經絡、舒筋活絡、消腫止痛。
2. 治老年人腎虛、耳鳴耳聾:
- 上關穴+翳風穴+聽會穴+太溪穴+腎俞穴: 此配伍是腎經與膽經、足少陽膽經的結合。太溪穴(腎經原穴)、腎俞穴(腎經背俞穴)補益腎氣;翳風穴(足少陽膽經)、聽會穴(足少陽膽經)和上關穴則調理與耳相關的經絡,疏通經氣,改善耳部血液循環,從而緩解腎虛引起的耳鳴耳聾。
3. 疏風清熱,治耳鳴:
- 上關穴+聽宮穴+聽會穴: 此配伍主要針對風熱引起的耳鳴。上關穴清熱疏風,聽宮穴(手少陽三焦經)和聽會穴(足少陽膽經)直接作用於耳部,共同達到疏風清熱、通利耳竅的目的。
4. 祛風止痛,利牙關,治牙痛:
- 上關穴+巨髎穴+合谷穴: 巨髎穴(足陽明胃經)位於面部,主治牙痛;合谷穴(手陽明大腸經)具有疏通經絡、祛風止痛的功效;上關穴協同作用,疏通經絡,消除牙痛的病因。
5. 泄熱止痛,治偏頭痛:
- 上關穴+太陽穴+絲竹空穴+外關穴: 太陽穴(足太陽膀胱經)、絲竹空穴(手少陽三焦經)、外關穴(手少陽三焦經)均與頭痛相關,配合上關穴,可起到清泄頭部鬱熱,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高血脂
神經系統疾病
- 三叉神經痛
- 小兒驚巒
- 半身不遂
- 梅尼爾氏病
- 偏頭痛
- 頭痛
眼與附器疾病
- 失明
耳與乳突疾病
- 耳鳴
- 耳聾
- 中耳炎
- 暈眩
消化系統疾病
- 牙齦腫脹痛
- 慢性肝炎
- 胃及十二指腸炎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顳顎關節痛
艾灸刮痧
艾灸上關穴方法
材料:
- 艾條
- 艾灸盒
- 酒精棉
- 火柴或打火機
步驟:
- 清潔上關穴周圍皮膚。
- 將艾條點燃,並調整火焰大小,使之呈現均勻的紅色。
- 將艾條靠近上關穴,距離皮膚約2-3釐米,保持溫熱感,不可灼傷皮膚。
- 以溫熱感為準,艾灸時間約10-15分鐘。
- 艾灸結束後,可用熱毛巾敷於上關穴周圍,以促進血液循環。
遠紅外線加熱上關穴方法
材料:
- 遠紅外線加熱燈(神燈)
- 毛巾
步驟:
- 將遠紅外線加熱燈(神燈)打開,調整至適當的溫度。
- 用毛巾包裹加熱燈,避免直接照射皮膚,以免造成灼傷。
- 將包裹好的加熱燈放置在上關穴處,保持溫熱感,不可過熱。
- 照射時間約10-15分鐘。
注意事項:
-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時,應注意觀察皮膚狀況,如有出現紅腫、疼痛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
- 孕婦、月經期間、皮膚破損者、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者等,應慎用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
- 患有急性炎症、局部感染等疾病者,應禁用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
-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後,應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建議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
按摩推拿
上關穴按摩方法:
- 定位: 找到下關穴(位於顴骨下緣,咬肌前緣凹陷處),向上直線延伸至顴弓上緣。
- 按壓方式: 使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上關穴。
- 力度: 按壓力度以感到酸脹為宜,不可過重。
- 時間: 每個點按壓2秒鐘,反覆進行5次。
- 呼吸配合: 按壓時,配合緩慢吐氣,可增強效果。
- 左右對稱: 左右兩側上關穴需對稱按壓。
- 注意事項:
- 按壓過程中,如感到疼痛,應立即停止。
- 孕婦及患有嚴重疾病者,請勿自行按摩。
- 避免過度用力,以防造成局部損傷。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