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氣化痰丸

清氣化痰丸

QING QI HUA T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考》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8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胃經 20%
肺經 17%
肝經 13%
大腸經 8%
心經 5%
膽經 4%
腎經 4%
三焦經 1%
膀胱經 1%
小腸經 1%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8-17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症狀吞咽障礙,噁心反胃,多痰,腹瀉,咳嗽,暈眩,氣喘,胸悶脹,嘔吐,咳血,嘴中感到黏膩感

現代疾病肺炎,肺結核,肺心病,心內膜炎,百日咳,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慢性腎衰竭,肺氣腫

方劑組成解釋

清氣化痰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之效。對於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天南星可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

2. 開竅醒神:天南星亦有開竅醒神之功,對於痰迷心竅,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天南星可起到醒神開竅的作用。

總之,天南星在清氣化痰丸中發揮著化痰止咳、開竅醒神的作用,是方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清氣化痰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方中痰濕阻肺,氣機不利,半夏可燥濕化痰,使氣機通暢,改善呼吸道症狀。
  2. 降逆止嘔: 半夏能降胃氣,止嘔逆,對於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嘔吐等症,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清氣化痰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化痰: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其氣味芳香,能疏肝理氣,行氣化痰,有助於消散痰濕,解除胸悶、咳嗽等症狀。
  2. 健脾和胃: 橘皮還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在清氣化痰丸中,橘皮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好地化解痰濕,同時兼顧脾胃功能,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清氣化痰丸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積,行滯化痰: 枳實性苦、酸,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破氣消積、行滯化痰之效。對於痰濁壅滯,氣機不暢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枳實可通過理氣消積,使氣機通暢,痰液易於排出。
  2. 降氣化痰,止咳平喘: 枳實能降氣化痰,對於氣逆上衝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枳實可通過降氣化痰,達到止咳平喘的作用。

枳實與清氣化痰丸中其他藥材配伍,共同達到清熱化痰、理氣止咳的功效。

清氣化痰丸中加入白朮,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作用:

  1.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清氣化痰丸常用於治療痰濕阻肺之症,白朮能健脾燥濕,使脾胃運化正常,從而減少痰濕的生成。
  2. 助藥力: 白朮性溫,與方中其他藥材如陳皮、茯苓等配合,能增強其化痰、止咳功效,使藥效更佳。同時,白朮也能中和方中某些藥材的寒涼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過於寒涼而傷脾胃。

「清氣化痰丸」中加入「瓜簍子」,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化痰:瓜簍子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痰熱壅肺、咳嗽氣喘的症狀,可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利水消腫:瓜簍子亦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分,減輕痰液的黏稠度,有助於痰液的排出。

因此,在「清氣化痰丸」中加入「瓜簍子」,能更好地發揮清熱化痰、利水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咳嗽痰多的目的。

清氣化痰丸中配伍黃芩,是其清熱化痰功效的核心設計之一,理由充分且具戰略性:

  1. 直清肺熱,切中病機要害
    痰熱壅肺是本方的核心病機。黃芩性味苦寒,尤善清瀉上焦肺火。《本草綱目》稱其能治“諸熱…肺中濕熱”。其苦寒之性直接針對壅肺之熱邪,清除灼煉津液成痰的根源,從根本上阻斷痰熱生成的鏈條。無此清熱之力,則熱邪不除,痰雖暫化而易復生。
  2. 燥濕協同化痰
    黃芩不僅清熱,還具有顯著的燥濕功效。痰熱證中,“濕”是生痰的基礎物質。黃芩的苦寒燥濕之性,能幫助減少體內濕濁,間接削弱痰生成的土壤,與方中半夏、陳皮等燥濕化痰藥形成協同效應,標本兼顧。
  3. 酒炒炮製,增效減弊
    方中黃芩註明“酒炒”,此炮製匠心獨具:

    • 引藥上行:酒性升散,能引導苦寒沈降的黃芩藥力更專注於上焦肺經,增強其清瀉肺熱的靶向性。
    • 緩和寒性:生黃芩過於苦寒,易傷脾胃陽氣。酒炒後可稍緩其寒涼之性,減輕對中焦的損傷,使其清熱而不致過於凝滯氣機或敗胃,更適合痰熱證常伴的胸膈痞悶、噁心等氣機不暢之症。

清氣化痰丸的配伍中,加入茯苓茯苓在此方中扮演「治標又治本」的關鍵角色。

治本:健脾滲濕,杜絕生痰之源

清氣化痰丸主要用於治療「痰熱壅肺」所引起的咳嗽。中醫認為,肺為「貯痰之器」,而脾為「生痰之源」。雖然本方的病機主要在於肺,但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是生成痰濕的根本原因。

  • 茯苓性味甘淡,歸脾、腎經。其主要功效是健脾滲濕
  • 在本方中,茯苓通過健運脾胃、去除體內的濕氣,從源頭上減少痰濕的生成。這就如同「釜底抽薪」,從根本上解決了痰濕產生的問題,防止痰熱再次形成。

治標:協助化痰,強化藥效

除了治本之外,茯苓也直接參與化痰的過程:

  • 滲利水濕:茯苓能將體內多餘的水濕從小便排出,減少痰的來源,從而協助化痰。
  • 輔助君臣藥:本方的君藥(主要藥物)是膽南星、黃芩,主要功能是清熱化痰。茯苓的滲濕作用能輔助這些主藥,使其清化痰熱的效果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方劑介紹


清氣化痰丸

清氣化痰丸功用是「清熱化痰,理氣止咳」。主要用於因為痰熱引起的咳嗽,是用於改善「痰熱互結,壅阻於肺」而設立的常用方劑。

常見的症狀是咳嗽時痰很濃、顏色偏黃,而且感覺卡在喉嚨裡咳不太出來。胸口覺得悶悶的、不舒服,好像有東西堵住一樣。嚴重時甚至會喘不過氣來、想吐。舌頭顏色偏紅,舌苔黃黃的、厚厚的、黏黏的。脈象滑動、跳得比較快。

一個人體內為什麼會有痰熱?通常是體內「脾虛」,導致身體無法好好代謝水分。這些多餘的水分積累起來,變成濕氣,又被身體裡的「火氣」一加熱,就成了黏稠的痰熱。

火熱生黃痰,痰熱累積在肺部
火熱生黃痰,痰熱累積在肺部

同時,肺部功能也受到影響,沒辦法把水分正常輸送到全身,使得痰熱更容易產生。

這也可能是能因為生病或感染了外來的「熱邪」,這些熱邪進入身體後,把體內的津液(就是體液、水分)熬煉成濃稠的痰,形成「痰熱」。

這些痰熱就像不受控制的濃稠物質,會在身體裡到處亂跑、堵塞通道,造成各種不適。

如果堵在肺部,就會讓你咳嗽,而且痰很濃、很難咳出來。如果堵在胃部,就會讓你覺得想吐或噁心。如果堵在胸口,就會讓你覺得胸悶、不舒服,好像有東西卡住一樣。

所以,清氣化痰丸就是專門用來對付這種「火氣大、痰很黏」的症狀,只要你發現自己咳嗽時痰又黃又濃,舌苔黃膩,脈搏又快,就可以把它視為改善的首選中藥

清氣化痰丸之所以能有效,是因為它組方搭配得非常巧妙,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它的原理:

1. 專攻痰熱,直接對付病灶

  • 膽南星:這味藥很厲害,擅長清除身體裡的熱氣和痰,特別是那種又熱又頑固的痰。它可以說是治療痰熱壅塞在肺部的「主力」。
  • 栝蔞仁:它除了能清熱化痰,還有一個特殊功能,就是能滋潤腸道、幫助排便。這樣一來,黏在身體裡的熱痰就可以從糞便排出。它和膽南星一起,清熱化痰的效果會更強。
  • 茯苓:脾為「生痰之源」,雖然本方的病機主要在於肺,但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是生成痰濕的根本原因,運用茯苓健脾滲濕。

2. 化痰同時,順氣寬胸

  • 黃芩:它能清除肺裡的熱,但因為藥性偏寒,容易傷胃,所以會用酒炒過,讓藥性可以直達肺部,並減少對腸胃的刺激。
  • 製半夏:這味藥雖然本身帶點溫性,但因為處在清熱藥的組合裡,它的溫性被中和了,主要發揮的是「化痰」和「止嘔吐」的作用。
  • 杏仁:它能讓肺氣向下走,幫助止咳平喘。
  • 陳皮:陳皮的作用非常關鍵,它能理氣(讓氣血運行順暢),同時幫助化痰。中醫認為「治痰要先治氣」,因為氣順了,身體的水分代謝也會變好,痰自然就容易消散。它還能防止藥方裡的寒涼藥物導致氣血不通。
清氣化痰丸可清熱化痰,順氣寬胸
清氣化痰丸可清熱化痰,順氣寬胸

3. 疏通氣機,排出痰熱

  • 枳實:這味藥能破除積滯、消散痰氣。它的藥效向下,和杏仁一個向下、一個破氣,一起幫助肺氣下降,讓痰更容易排出。同時,它和栝蔞仁搭配,能增強排便效果,讓痰熱找到一條「出路」從大便排出。

這帖藥最後會結合用生薑汁來做成藥丸,生薑可以解掉半夏這味藥的毒性,讓它用起來更安全。也能幫助半夏發揮「降逆化痰」(讓氣血順暢,並把痰排掉)的效果。

所有藥材搭配在一起,就能達到清熱、化痰、理氣、止咳的綜合功效。

若考據清氣化痰丸,可以說是源自於《傷寒論》的「小陷胸湯」及 「二陳湯」。

小陷胸湯用黃連、半夏和栝蔞來清熱化痰、疏通胸口的鬱結。二陳湯專門用來燥濕化痰。

清氣化痰丸巧妙地融合了這兩者的精華,並根據實際的病情做了調整。把小陷胸湯裡的黃連換成了黃芩,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專注於瀉除肺火,改善肺部的痰熱咳嗽。

它在二陳湯的基礎上,額外加入了藥性更強的膽南星作為主要藥材,讓化痰的效果大大增強。

同時,它還加入了枳實和杏仁,這兩味藥能幫助理氣、讓肺部的氣血運行更順暢,進一步改善咳嗽和胸悶的症狀。

古書《丹溪心法》認為,「痰」是「氣」運行不暢所產生的病理產物。氣的運行順暢,津液就能正常布散;氣一旦停滯或逆亂(氣之不清),津液就會凝聚成痰。

因此,治療的根本在於「順氣」或「清氣」,讓氣機恢復正常,痰濁自然會隨之消除。方劑命名為「清氣化痰丸」,其深意就在於「清氣」是因,「化痰」是果。

此外,古人認為「痰火同源」,名醫汪昂認為「氣能發火,火能役痰」,名醫張秉成認為「氣有餘則為火,液有餘則為痰」都生動地描述了這個過程。

白話意思是,氣的過度亢奮會轉化為火邪,而火邪又會驅使津液凝聚成痰,並帶著痰在全身流竄作亂

近代中醫臨床,主要針對清氣化痰丸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歸納分析約100篇期刊論文,發現主要針對以下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其急性加重期,這是清氣化痰丸最主要的研究和應用領域。支氣管哮喘、各種類型肺炎、慢性支氣管炎、肺癌、突發性耳聾、耳鳴。

從大量現代人經絡數據中發現,當一個人體內的肺經、大腸經能量出現實證之後,通常三焦經也會連動出現實證,所以肺部火熱通常也會連帶出現耳鳴。

加減法:若肺熱較盛,見有身熱口渴者,可加石膏、知母以清熱瀉火;痰多氣急者,可加魚腥草、桑白皮等以清瀉肺熱;若熱結便秘,可加大黃、芒硝等以瀉熱通便。

傳統服藥法


陳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實(麩炒)、黃芩(酒炒)、栝蔞仁(去油)各一兩(各30g);膽南星、製半夏各一兩半(各45g)。

薑汁為丸。每服6克,溫開水送下(現代用法:為末,薑汁為丸,每服6克,溫開水送下,亦可做湯劑,加生薑,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證屬脾虛寒痰者,不宜應用本方。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清氣化痰丸, 出處:《醫方考》卷二。 組成:陳皮2兩(去白),杏仁2兩(去皮尖),枳實2兩(麸炒),黃芩2兩(酒炒),瓜蔞仁2兩(去油),茯苓1兩,膽南星1兩半,半夏(制)1兩半。 主治:清肺止咳,降逆化痰。主治:諸痰火症。

清氣化痰丸,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九。 組成: 清氣化痰丸(《丹溪心法附餘》卷九。)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九。組成:半夏(湯洗7次)2兩,陳皮1兩半(去白),茯苓(去皮)1兩半,薄荷葉5錢,荊芥穗5錢,黃芩1兩(酒浸,炒),連翹1兩,梔子仁1兩(炒),桔梗1兩(去蘆),甘草(炙)1兩。主治:清頭目,涼膈,化痰利氣。 。 主治:清頭目,涼膈,化痰利氣。

清氣化痰丸,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南星(炙)32兩,法半夏32兩,神曲(炒)16兩,麥芽(炒)16兩,山楂(炒)16兩,橘皮16兩,枳實(炒)16兩,白朮(炒)16兩,茯苓16兩,蘇子(炒)16兩,萊菔子(炒)16兩,瓜蔞子(炒)16兩,香附(炙)16兩,白豆蔻16兩,青皮(炒)8兩,葛根8兩,黃連8兩,黃芩(酒炒)12兩8錢,海浮石(煅)12兩2錢。 主治:清肺止咳,降逆化痰。主治:咳嗽氣促,痰盛胸悶,氣滯食積.嘔吐惡心。

清氣化痰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四引劉少保方。 組成:南星2兩,半夏2兩,白礬2兩,芽皂2兩(不銼),生薑2兩(上將南星、半夏、芽皂、生薑用水浸1宿,將星、半、薑銼作粗片,入白礬同煮,至南星無白點,去皂不用,餘者曬乾,入後藥),青皮(麸炒)5錢,陳皮(去白)1兩,枳實(麸炒)1兩,白朮1兩,乾葛5錢,白茯苓1兩,蘇子(炒)1兩,萊菔子(炒)1兩,瓜蔞仁1兩,黃芩8錢,黃連5錢,海粉7錢,香附1兩,神曲(炒)2兩,麥芽(炒)2兩,山楂肉1兩。 主治:一切痰飲咳嗽,頭旋目眩,胸膈痞悶氣滯、食積酒積,嘔吐惡心。

清氣化痰丸,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六。 組成:半夏8兩(大者佳),南星8兩,白礬8兩,皂角8兩,生薑8兩(上用水浸2日,同煮至南星無白點爲度,揀去皂角,隻用南星、半夏、薑3味,各切片曬乾爲末,入後藥),橘紅4兩,神曲4兩(炒),麥芽4兩(炒),黃連4兩(酒炒),香附4兩(童便浸),白朮4兩,紫蘇子3兩(炒),杏仁3兩(去皮尖),山楂3兩,枳實3兩(去瓤,麸炒),黃芩3兩(枯片者,酒炒),厚朴(薑制)3兩,青皮1兩5錢(去瓤),乾葛1兩5錢,茯神1兩,川芎1兩,藿香5錢。 主治:飲食積滯,痰火鬱結,氣不升降者。

清氣化痰丸,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 清氣化痰丸(《回春》卷二。)出處:《回春》卷二。組成:橘紅(鹽水洗,去白)2兩,香附米(鹽水浸,炒)3兩,青黛4錢,半夏(溫水洗7次,薑汁浸炒)2兩,片芩(酒炒)1兩,貝母(去心)2兩,天門冬(水泡,去心)2兩,瓜蔞(去殼;微炒,另研)2兩,桔梗(去蘆)2兩,杏仁(水泡,去皮尖,微炒)2兩,枳實(去瓤,麸炒)2兩,山楂肉(蒸,去核)2兩,黃連(去毛,薑汁炒)2兩,白茯苓(去皮)2兩,白朮(不油者)2兩,蘇子(微炒)2兩,連翹(去梗)1兩,海石1兩(另研),皂角(火炮,去皮弦子)1兩(熬膏)。主治:化痰順氣,開鬱清火,寧嗽止喘。 。 主治:化痰順氣,開鬱清火,寧嗽止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