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陽交。陽,陽氣也。交,交會也。該穴名意指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至本穴後,此氣吸熱脹散上至於天之天部而成為陽氣,與膀胱經飛揚穴揚散於天之天部的陽氣相交會,故名。 此穴為陽維脈郄穴。
解剖位置
- 關於足少陽膽經中的陽交穴位置:
- 位於腓骨長肌的附著點處;
- 此處有來自腓動脈與靜脈的分支;
- 分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針刺方法
直刺0.5~0.8寸
穴道介紹
陽交穴具有理氣降濁、通經活絡、舒筋止痛等功效。
陽交穴的主治疾病如下:
- 胸脅脹滿、疼痛,面腫,驚狂,癲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 現代:腓淺神經疼痛或麻痹,坐骨神經痛,胸膜炎,肝炎,精神病等。
穴道配伍
陽交穴配穴分析
陽交穴位於膽經,屬足少陽膽經,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舒筋活絡的功效。其配穴多與所治病症的臟腑經絡相關,主要通過以下原理達到治療效果:
1. 下肢疾患 (膝踝腫痛、腳氣、下肢痿痹、坐骨神經痛等): 陽交穴配風市、伏兔、環跳、昆侖、秩邊、陰陵泉等穴,皆位於下肢經絡循行路線上。風市、伏兔為腿部經筋循行要穴,環跳、昆侖、秩邊則與臀部、腿後側經絡密切相關,陰陵泉為脾經合穴,能調理脾腎。此配伍通過疏通下肢經絡,調和氣血,改善下肢氣血運行,從而緩解疼痛、腫脹、麻木等症狀。
2. 胸脅疾患 (胸脅脹滿、胸脅痛): 陽交穴配足臨泣、太沖穴。足臨泣為膽經經穴,與陽交穴相配合,加強疏通膽經的作用;太沖穴為肝經原穴,具有疏肝理氣之效,可緩解肝氣鬱滯導致的胸脅脹痛。
3. 心神疾患 (驚悸怔忡、驚厥、癲狂): 陽交穴配解溪、合谷、四神聰、大陵、內關等穴。解溪穴為膀胱經經穴,可寧心安神;合谷為大腸經原穴,具有解表通絡之效;四神聰、大陵、內關則為與心神相關的經穴,能寧心安神,調理心氣。此配伍通過調理心神,疏通經絡,達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4. 帶狀皰疹: 陽交穴配支溝、相應節段夾脊穴。支溝穴為三焦經經穴,夾脊穴則直接作用於脊髓,此配伍通過疏通經絡,調整臟腑功能,減輕疼痛。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帶狀疱疹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高血脂
神經系統疾病
- 癲癇
- 半身不遂
- 小兒麻痺後症候群
循環系統疾病
- 腦中風
- 心臟病
- 心律不整
呼吸系統疾病
-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 急性咽喉炎
消化系統疾病
- 慢性肝炎
- 膽囊炎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痛風
- 膝蓋痛
- 肩關節痛
- 脖子頸項酸痛
- 腰痛
- 手肘外側痛
艾灸刮痧
艾灸陽交穴方法:
材料:艾條、艾灸盒、艾灸工具
步驟:
- 準備: 將艾條點燃,待其燃燒穩定後,將艾灸盒放置於陽交穴上。
- 施灸: 將艾條置於艾灸盒內,距離皮膚約2-3釐米,以溫熱感為宜。
- 時間: 每次艾灸10-15分鐘,每週2-3次。
- 觀察: 施灸過程中,注意觀察皮膚反應,若出現過熱、疼痛等不適,應立即停止施灸。
注意事項:
- 艾灸前應先清潔皮膚,避免灰塵進入穴位。
- 艾條燃燒時,應注意周圍環境,避免引起火災。
- 孕婦、經期婦女、皮膚破損者不宜艾灸。
- 施灸過程中,如有任何不適,請立即停止並諮詢專業人士。
遠紅外線加熱陽交穴方法:
材料: 遠紅外線神燈
步驟:
- 準備: 將神燈打開,調節至合適的溫度,距離陽交穴約15-20釐米。
- 照射: 將神燈照射於陽交穴上,每次照射15-20分鐘。
- 觀察: 照射過程中,注意觀察皮膚反應,若出現過熱、疼痛等不適,應立即停止照射。
注意事項:
- 遠紅外線照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造成皮膚灼傷。
- 照射過程中,應注意觀察皮膚反應,若出現不適,應立即停止。
- 患有心血管疾病、皮膚病等疾病患者,使用前應諮詢專業人士。
按摩推拿
陽交穴按摩方法
重點程序:
- 準備: 以拇指或食指指腹為施力點。
- 定位: 找到小腿外側部,外踝尖上七寸,腓骨後凹陷處。
- 按壓: 輕輕按壓穴位,力度以感到酸脹為宜。
- 手法: 可採用旋轉手法,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進行,或上下推拿,每次按摩1-3分鐘。
- 頻率: 每天可按摩1-2次。
注意事項:
- 按摩時應注意力度,避免過度用力造成疼痛。
- 孕婦、經期女性及患有皮膚病者需慎用。
- 按摩後若出現不適,應停止按摩並諮詢專業醫師。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