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千金膏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咳之效。千金膏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生薑可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輔助藥性:生薑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藥效。例如,生薑與川芎、當歸等活血化瘀藥材配伍,可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千金膏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能緩解其他藥材的毒性或副作用,使藥效更平和,不易造成身體負擔。
- 增強療效: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之外,本身也具備一定的藥效,例如緩解咳嗽、止痛、抗炎等,可以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增強整體的治療效果。
千金膏中加入白芷,主要有兩個原因:
- 消腫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消腫止痛、解毒生肌的功效。千金膏主要用於治療外傷腫痛、瘡瘍潰爛等症狀,白芷能有效消散瘀血,止痛生肌,促進傷口癒合。
- 祛風止癢: 白芷還有祛風止癢的作用,對於一些因風邪入侵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白芷可以有效緩解症狀,促進皮膚修復。
主治功效
千金膏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分析:
從提供的古文內容中,《活幼心書》詳細記載了千金膏的組成:
- 橡斗子(一兩)
- 細茶(二錢半)
- 白薑(二錢半)
- 甘草(二錢半)
- 白芷(五錢)
其他古籍沒有提到千金膏內服的組成
主治功效:
綜合多本古籍的記載,「千金膏」的主治功效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 水瀉疳瀉,下痢赤白,腹痛煩渴: 這是《活幼心書》明確指出的主治病症。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包括痢疾,伴有腹痛和口渴等症狀。
- 渴瀉腹痛: 《証治準繩‧幼科》也提到了「渴瀉腹痛」,與《活幼心書》的記載相呼應。
- 治臘姑如神。一名螻蛄。又治多日諸般惡瘡: 這是《衛生寶鑒》提到的外用功效,指千金膏可以治療瘻管(臘姑、螻蛄)以及各種遷延不癒的惡瘡。
- 貼一切惡瘡癱癤: 這是《華氏中藏經》對千金膏外用功效的描述,進一步強調其治療惡瘡癱癤的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內服治療水瀉疳瀉、下痢赤白的原理:
- 橡斗子: 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用於治療久瀉久痢。
- 細茶: 可能具有清熱解毒、利濕的作用,有助於緩解濕熱引起的腹瀉。
- 白薑: 即生薑,能溫中散寒、止嘔止瀉,對於寒濕引起的腹瀉有效。
- 甘草: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可以緩解腹痛症狀。
- 白芷: 具有發汗解肌、通鼻開竅的功效,在此方中可能有助於散寒止痛。
綜合來看,千金膏內服的配伍以溫中散寒、收斂止瀉為主,兼以清熱利濕、緩急止痛,因此可以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腹瀉,特別是寒濕或濕熱型的腹瀉。
外用治療惡瘡癱癤的原理:
從《衛生寶鑑》和《華氏中藏經》的記載來看,外用的千金膏組成與內服不同,可能包含瀝青、黃蠟、散綠、定粉、南粉、膩粉、黃丹、麝香等成分。
- 瀝青、黃蠟: 具有保護瘡面、促進癒合的作用。
- 散綠、黃丹: 可能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作用。
- 定粉、南粉、膩粉: 可能起到吸附膿液、乾燥瘡面的作用。
- 麝香: 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作用。
這些成分的組合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生肌斂瘡的作用,因此可以治療各種惡瘡癱癤。
總結:
千金膏是一個具有內服和外用兩種用法的方劑。內服主要治療水瀉疳瀉、下痢赤白、腹痛煩渴等症狀,治療原理以溫中散寒、收斂止瀉為主,兼以清熱利濕、緩急止痛。外用則主要治療瘻管和各種惡瘡癱癤,治療原理以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生肌斂瘡為主。
傳統服藥法
瀝青4兩,黃蠟3兩,散綠3錢(研)。
上先用小油3兩熬溫,入瀝青、黃蠟化開攪勻,入散綠,取下火;攪勻,濾入水中,瓷器內收之。
每用時,將藥入水,捻作餅,於徘綿上,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千金膏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千金膏, 出處:《中藏經》卷下。 組成:定粉1分,南粉1分,膩粉1分,黃丹1分。 主治:一切惡瘡癰癤。
千金膏,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九。 組成:瀝青4兩,黃蠟3兩,散綠3錢(研)。 主治:臘姑(一名螻蛄);又治多日諸般惡瘡。
千金膏,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橡鬭子1兩,細茶2錢半,白薑2錢半,甘草2錢半,白芷5錢。 主治:水瀉疳瀉,下痢赤白,腹痛煩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