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散

BA J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五

熱性指數

25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6%
肝經 26%
脾經 15%
肺經 15%
胃經 15%
腎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巴戟散」

巴戟散是中藥方劑的一種,主要成分包括巴戟天、白芷、生薑。 巴戟天性溫味甘、微苦,歸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腎虛陽痿、遺精早洩、腰膝酸軟、風寒濕痹、關節痠痛、痰多氣喘、胸悶氣短、降氣止痛等症狀。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生薑可以單獨煎湯服用,也可以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具有廣泛的臨牀應用。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白芷可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所致的頭痛、鼻淵、齒痛及風濕痹痛,適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狀,可溫暖陽氣,散寒除濕,利水消腫,改善經血過多或經期不調,以及陰道分泌物過多等。可治療感冒、咳嗽,使呼吸暢通,並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能力,可幫助排膿。

巴戟散的主要功效是治療肝腎虛弱,寒氣上升至頭部,導致口腔生瘡。方中巴戟天補腎壯陽,白芷發汗解表,生薑散風寒。三味藥合用,共奏補腎壯陽、散風寒、止咳化痰之功。

巴戟散的用法用量為:口服,一次10克,一日2次。煎服,一次10克,一日2次。

巴戟散的禁忌症:孕婦忌服。

巴戟散的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總結: 巴戟散是一味中藥方劑,主要由巴戟天、白芷、生薑三味藥組成。具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腎虛陽痿、遺精早洩、腰膝酸軟、風寒濕痹、關節痠痛、痰多氣喘、胸悶氣短、降氣止痛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紫巴戟1兩(穿心者,以陳粟米同炒令黃色),香白芷半兩(銼碎,微炒),蠻薑末(炒)1錢。
上為細末。
每服2錢,用豬石子1對,去筋膜,每石子1個,入末1錢,用濕紙裹,煨熟,趁熱去紙,先以口承石子熱氣,口中有涎即吐出,候冷,即可細細嚼服之。

方劑組成解釋


巴戟天、白芷、生薑均有溫補腎陽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腎陽不足所致的口瘡。其中,巴戟天性味辛溫,入腎經,有補腎陽、強筋骨的作用;白芷性味辛溫,入肺、胃經,有散寒止痛的作用;生薑性味辛溫,入肺、胃經,有發散風寒、溫中止嘔的作用。三藥合用,共奏溫補腎陽、散寒止痛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前列腺炎腹股溝疝氣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腎絲球腎炎骨質疏鬆症頻尿身體消瘦夜間盜汗睪丸疼痛腫脹面色發黃腰膝軟弱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巴戟散, 出處:《博濟》卷五。 組成:紫巴戟1兩(穿心者,以陳粟米同炒令黃色),香白芷半兩(銼碎,微炒),蠻薑末(炒)1錢。 主治:元臟虛冷上攻,致生口瘡。

巴戟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組成:巴戟天(去心)1兩,楝實(取肉,麸炒)1兩,木香1兩,茴香子(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主治:小腸疝氣。

巴戟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四。 組成:巴戟3分,五加皮半兩,萆薢3分(銼),牛膝3分(去苗),石斛3分(去根,銼),防風半兩(去蘆頭),白茯苓3分,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3分。 主治:腎臟風濕腰痛,行立不得。

巴戟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 組成:巴戟3分,五加皮1兩,萆薢1兩(銼),牛膝1兩(去苗),石斛1兩(去根,銼),防風1兩(去蘆頭),白茯苓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當歸3分,羌活3分。 主治:虛勞,腰腳疼痛,行立不得。

巴戟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三。 組成:巴戟1兩,五加皮1兩,萆薢1兩(銼),牛膝1兩(去苗),石斛1兩半(去根節),天麻1兩,白茯苓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虎脛骨1兩(塗酥,炙令黃),木香1兩,磁石1兩(炒,醋淬7遍,研,水飛過)。 主治:風冷,臟腑虛弱,及腰腳疼痛。

巴戟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巴戟1兩,柏子仁1兩,石龍芮1兩,天麻1兩,牛膝(去苗)1兩,牡蠣(燒爲粉)1兩,菟絲子(酒浸1宿,焙乾,别搗)1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肉蓯蓉(酒浸1宿,刮去皴皮,炙乾)1兩,萆薢(銼)3分,防風(去蘆頭)3分,當歸3分,羌活3分,桑螵蛸(微炙)3分,肉桂2兩(去皴皮)。 主治:風勞,氣血不足,臟腑虛傷,肢節煩疼,腰膝無力,形體羸瘦,面色萎黃,小便數多,卧即盜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