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甘草附子湯

SHAO YAO GAN CAO FU Z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2.7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心經 21%
胃經 12%
肺經 12%
肝經 12%
腎經 9%
脾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芍藥甘草附子湯中使用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寒邪入經之痛: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能 養血柔肝,並具 止痛 功效。方中附子溫陽驅寒,但寒邪入經容易導致疼痛,白芍則可 緩解寒邪引起的疼痛,起到 緩急止痛 的作用。
  2. 調和藥性: 附子性熱,甘草性甘平,白芍性微寒,三者相互配合, 互相調和,既能 增強溫陽之力,又能 防止過燥傷陰,使藥效發揮得更加協調。

芍藥甘草附子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附子性熱,芍藥性微寒,甘草性甘平,能調和附子的燥熱之性,避免傷陰,也使芍藥的寒涼之性不致過於寒涼,使藥性更加平和,適合於寒邪入體、陰陽失調的病症。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入脾胃經,能益氣健脾,緩解附子對脾胃的刺激,並能增強附子的回陽救逆作用,使藥效更顯著。同時,甘草還能解毒,減輕附子的毒副作用。

芍藥甘草附子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附子為溫熱藥,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之效。此方主要用於寒凝血脈、心陽不振所致的胸痛、心悸、脈沉細等症狀。附子可溫暖心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凝所致的疼痛。
  2. 扶正祛邪: 附子能溫補脾腎,提升機體的抗寒能力,有利於抵抗外邪入侵。芍藥甘草附子湯中,芍藥養血柔肝,甘草調和諸藥,附子則溫補陽氣,三者合用,起到扶正祛邪、溫陽散寒的作用。

主治功效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治功效分析

藥物組成

  • 白芍: 養血調經,緩急止痛,柔肝理氣。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和中,清熱解毒。
  • 附子: 回陽救逆,散寒止痛,壯腎固本。

主治病症

綜合各家醫書的記載,芍藥甘草附子湯主要用於治療因發汗過多或不當,導致陰陽俱虛,出現發汗後病不解,反惡寒的症狀。具體表現為:

  • 惡寒: 這是此方證的核心症狀,特點是發汗後仍惡寒,甚至加重,與表證惡寒不同。
  • 四肢攣急、疼痛: 由於陽氣虛弱,不能溫養四肢,導致四肢肌肉攣急、疼痛。
  • 身厥: 身體或四肢發冷。
  • 脈微: 脈象微弱,是陽氣虛衰的表現。
  • 其他症狀: 根據具體情況,可能伴有腹痛、小便清長、大便正常等。

此外,一些醫家也將此方應用於以下病症:

  • 瘡家發汗成痙: 瘡瘍患者發汗過多導致痙攣。
  • 鶴膝風、濕毒: 表現為足部冷痛、腫脹。
  • 卵疝: 睾丸腫大。

治療原理

芍藥甘草附子湯的治療原理是溫陽益陰,調和營衛

  1. 溫陽: 方中附子為君藥,大辛大熱,具有回陽救逆、溫補陽氣的功效,能夠迅速補充因發汗而耗傷的陽氣,驅散內在的陰寒,從而緩解惡寒症狀。
  2. 益陰: 白芍為臣藥,酸寒,具有養血斂陰、柔肝緩急的功效。一方面可以滋養因發汗而耗傷的陰液,另一方面可以緩解因陽虛失溫而導致的肌肉攣急、疼痛。
  3. 調和: 甘草為佐使藥,甘溫,具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的功效。甘草與附子同用,可以緩解附子的燥烈之性;與白芍同用,則能酸甘化陰,增強養血斂陰的作用。

三藥合用,既能溫補陽氣,又能滋養陰液,使陰陽調和,營衛恢復,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更深層次的理解是:

  • 陽虛為本: 發汗後反惡寒,是因為陽氣不足,無法溫煦肌表,抵抗外邪。
  • 陰虛為標: 陽氣虛弱,不能固攝津液,導致陰液外泄,進一步加重病情。
  • 陰陽互根: 芍藥甘草附子湯既溫陽又益陰,體現了陰陽互根的思想,通過調整陰陽平衡來恢復身體的正常功能。

總之,芍藥甘草附子湯是治療發汗後陰陽俱虛,反惡寒的有效方劑,其通過溫陽益陰,調和營衛的原理,使身體恢復平衡,達到治療目的。其應用廣泛,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芍藥3兩,甘草(炙)3兩,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扶陽益陰。
以水8升,煮取1升5合,去滓,分3次溫服。
(《醫方類聚》卷五十七引《傷寒指掌圖》)。

相關疾病


四肢抽搐下腹部痛腹痛胰臟炎腦炎病毒性腦膜炎怕冷

相同名稱方劑


芍藥甘草附子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芍藥3兩,甘草(炙)3兩,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主治:扶陽益陰。主治:傷寒發汗後陰陽俱虛,反惡寒;瘡家發汗成痙;發汗病不解,小便清,大便依度,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