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紅花湯

桂枝紅花湯

GUI ZHI HONG HUA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肝經 23%
脾經 15%
肺經 15%
胃經 7%
膀胱經 7%
腎經 7%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紅花湯中包含桂枝,主要是因為桂枝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

桂枝性溫,味辛甘,歸心、肺、膀胱經,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對於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紅花則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兩者合用,既能溫經散寒,又能活血化瘀,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具有協同作用,能夠更好地達到止痛的效果。

桂枝紅花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桂枝的燥熱之性:桂枝性溫,可溫經通絡,但同時也可能造成燥熱。白芍性微寒,可緩解桂枝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避免傷陰。
  2. 滋陰養血,和血調經:白芍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和血調經的作用。加入白芍,可以滋陰養血,有助於改善氣血循環,配合紅花活血化瘀,促進經血運行,緩解經行不暢的症狀。

桂枝紅花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甘草性味甘平,能調和藥性,緩解桂枝的辛溫燥烈之性,避免燥傷津液。紅花活血通經,亦屬燥性藥物,甘草可使其藥性平和,避免過於燥烈而損傷正氣。

其二,甘草具有解毒作用,可減輕桂枝及紅花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桂枝若用量過大,可致頭暈、心悸等不適,紅花則有活血化瘀之效,若用不當,可能造成出血。甘草的解毒作用,能降低此類風險,確保藥物安全有效。

桂枝紅花湯中加入紅花,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血兩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桂枝溫經散寒,與紅花配合,可促進氣血運行,溫通經絡,對於血瘀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改善血循環: 紅花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配合桂枝溫經散寒,可使寒邪散去,血脈通暢,有利於瘀血消散,促進組織修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桂枝紅花湯主要針對婦人傷寒後出現的複雜病機,涵蓋表證與血分異常,其主治可歸納為以下兩大類:

  1. 表證未解兼血滯

    • 外感症狀:發熱惡寒、四肢拘急,反映風寒束表,衛陽被遏,經氣不利。
    • 血分瘀滯:口燥舌乾、經脈凝滞不得往來,顯示寒邪由表入裏,影響營血運行,導致血行不暢,甚或瘀熱互結。此與「熱入血室」概念相關,屬外邪內陷血分的病理變化。
  2. 結胸證之變證

    • 結胸本為邪熱與水飲互結胸膈,此處延伸至「熱與血結」的病理可能。婦人經期感寒,邪熱乘虛入血,與瘀血相搏,形成類似結胸的胸脅滿痛症狀,但病位偏於血分。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配伍:桂枝湯為底,紅花為變

  • 桂心、芍藥、甘草:實為桂枝湯去大棗、生薑之變方(原方加生薑、大棗煎服,具調和營衛之功)。
    • 桂心:辛甘溫,溫通血脈,助陽化氣以解表。
    • 芍藥:酸寒斂陰,緩急止痛,與桂心相配,調和營衛而不耗陰。
    • 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
  • 紅花:辛溫活血,專入血分,能散瘀通經,針對「經脈凝滞」之血瘀。

2. 加減配伍動機

  • 生薑、大棗:雖非主藥,但煎服時加入,取其辛甘化陽、補脾和胃,助桂枝湯解表調中,兼顧婦人氣血虛弱之本。

3. 整體治療原理

  • 解表通裏並行:桂枝湯底解肌發表,紅花活血化瘀,形成「表裏雙解」之勢。
  • 血分調治特色:婦人傷寒易影響血室(子宮或肝經血分),此方通過活血(紅花)協同解表(桂枝),使邪從汗出而瘀從內化,符合「汗出而解」的轉機描述。
  • 適應證擴展:從單純表寒證(四肢拘急)延伸到血瘀化熱(口燥舌乾),再到熱陷血室、結胸樣證,顯示其針對「表寒裏瘀」複雜病機的靈活性。

三、總結

桂枝紅花湯體現了「表裏同治、氣血並調」的思維,以桂枝湯解表調營衛為基礎,佐紅花活血通瘀,適用於婦人外感風寒兼血行不暢之證。其組方邏輯嚴密,既承襲《傷寒論》解表法度,又結合婦科血瘀病理特點,展現中醫「異病同治」的辨證精髓。

傳統服藥法


桂心3兩,芍藥3兩,甘草(炙)3兩,紅花1兩。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薑4片,大棗2枚,煎至7分,去滓服,良久再服。汗出而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卵巢炎膽囊炎怕冷口乾口渴舌苔乾燥(舌乾)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紅花湯, 出處:《活人書》卷十九。 組成:桂心3兩,芍藥3兩,甘草(炙)3兩,紅花1兩。 主治:婦人傷寒,發熱惡寒,四肢拘急,口燥舌乾,經脈凝滯,不得往來。熱入血室及結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