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損阮氏小青龍湯

增損阮氏小青龍湯

ZENG SUN RUAN SHI XIAO QING L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8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脾經 15%
心經 15%
肝經 15%
膀胱經 10%
腎經 10%
胃經 5%
膽經 5%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增損阮氏小青龍湯中加入麻黃,是基於其發汗解表之效。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利水消腫之功效。該方以麻黃配伍桂枝、生薑、炙甘草等,形成辛溫解表之法,用於治療風寒束表、肺氣不利之症,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鼻塞流涕等。此外,麻黃亦可宣通鼻竅,有助於改善鼻塞等症狀,進一步提升方劑療效。

增損阮氏小青龍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寒邪入經,調和營衛: 白芍性微寒,入肝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功效。小青龍湯原方主治寒邪客肺,但寒邪容易傷及肝脾,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白芍可以緩解寒邪入經,調和營衛,使藥力更平和,避免寒性藥物過於傷及脾胃。
  2. 平抑藥性,防止燥邪傷肺: 小青龍湯中含有麻黃、桂枝等辛溫發散之品,易傷津液,導致肺燥。白芍具有養陰斂津之效,可以平抑藥性,防止燥邪傷肺,使藥效更持久。

增損阮氏小青龍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解肌發表之功效。小青龍湯本身針對寒邪客肺、水氣內停的証候,而桂枝的溫散作用能溫化寒邪,有助於驅散寒氣,改善因寒邪引起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
  2. 調和營衛: 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能使營氣得溫,衛氣得散,有利於氣血運行,改善因寒邪導致的氣血凝滯,進而緩解體表寒涼、四肢不溫等症狀。

因此,桂枝的加入既能溫陽散寒,又能調和營衛,有助於增強小青龍湯的溫陽化寒、疏風解表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寒邪客肺、水氣內停的疾病。

增損阮氏小青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方中麻黃、桂枝性辛溫,半夏、乾薑性辛溫燥烈,若無甘草緩和,則易傷陰耗氣。甘草性甘平,味甘緩和藥性,使藥力趨於平和,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效更趨於穩定。

二、增強藥效: 甘草有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脾胃的作用。其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有助於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其治療功效。

增損阮氏小青龍湯中加入細辛,是為了增強散寒解表之效。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溫肺化飲之功效。

此方主要治外感風寒,寒邪束表,肺氣不宣,症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鼻塞流涕等。細辛辛溫走散,可發散風寒,宣通肺氣,配合其他藥物,可更有效地解表散寒,緩解患者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增損阮氏小青龍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主治「天行數日,或十數日而表不解,心下有水,熱毒相搏,遂嘔,時復有咳者」,意指外感時疫(天行)遷延未癒,表證未除,同時體內水飲停聚心下(胃脘部),與外邪熱毒互結,導致嘔吐、咳嗽反覆發作。其病機關鍵為「外寒未解,內有水飲,兼夾熱毒」,屬表裏同病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麻黃(二兩,去節):
    為君藥,辛溫發汗解表,宣肺平喘。針對「表不解」之核心病機,開泄腠理以驅外邪,同時宣通肺氣以緩咳喘。

  2. 桂心(一兩):
    辛甘大熱,助麻黃發汗解表,溫通心陽,化氣行水。與麻黃相配(麻桂劑結構),增強溫散表寒之力;另能溫化心下停飲,改善「心下有水」之病理。

  3. 細辛(一兩):
    辛溫走竄,外助麻桂解表散寒,內溫肺化飲,止咳逆嘔吐。其宣散之力可疏通水飲與熱毒相搏之郁滯,針對「嘔、咳」之標症。

  4. 芍藥(二兩):
    酸寒斂陰,一則制約麻、桂、細辛之辛燥,防過汗傷陰;二則緩急止痛,協調氣機,緩解水飲衝逆所致之嘔咳;三則微清內鬱之熱毒(與甘草配伍)。

  5. 炙甘草(二兩):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與芍藥合成「芍藥甘草湯」結構,緩急解痙,止嘔止咳;同時益氣護中,防水飲再聚。

三、方劑配伍特點

  • 表裏同治:麻、桂解表,細辛溫裏化飲,表裏之邪並祛。
  • 散收並用:麻黃、細辛之辛散配芍藥之收斂,發汗不傷正,斂陰不留邪。
  • 寒熱調衡:桂心、細辛溫熱燥濕,芍藥微寒清熱,甘草調和,共解「熱毒相搏」之機。

四、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由《傷寒論》小青龍湯化裁而來,減去乾薑、五味子、半夏,保留麻、桂、芍、辛、草,專攻「表寒未解、水飲挾熱」之證。其減乾薑之燥、去五味之斂,恐熱毒鬱結不宜過溫過收;保留芍藥甘草,增強緩急清熱之效。全方通過發散表邪、溫化水飲、調和寒熱,使外邪得解、水飲得化、熱毒得緩,嘔咳自平。

五、適用症狀延伸思考
臨牀可見惡寒發熱、咳喘痰稀、嘔吐清水、胸膈滿悶等症,舌苔白滑或微黃,脈浮緊或弦滑。若熱毒較重,可酌加石膏、黃芩;水飲甚者,可仿原方加半夏、茯苓。

傳統服藥法


麻黃2兩(去節),芍藥2兩,桂心1兩,甘草2兩(炙),細辛1兩。上切。
以水6升,煮取2升,每服7合,溫服。
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為發汗解表、宣肺化痰、清熱解毒之劑,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增損阮氏小青龍湯, 出處:《外台》卷三引《崔氏方》。 組成:麻黃2兩(去節),芍藥2兩,桂心1兩,甘草2兩(炙),細辛1兩。 主治:天行數日,或十數日而表不解,心下有水,熱毒相搏,遂嘔,時復有咳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