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鮮皮湯中包含白鮮皮,主要原因有二:
- 主治濕熱:白鮮皮性寒涼,味苦,具有清熱燥濕、止癢殺蟲的功效。白鮮皮湯多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瘡瘍等,白鮮皮可清熱利濕,消腫止癢,達到治療目的。
- 針對病因:濕熱是許多皮膚病的病因,白鮮皮湯通過清熱燥濕,可以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效緩解皮膚病症狀,並預防復發。
白鮮皮湯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瀉火:白鮮皮性寒,善於清熱燥濕,但對於濕熱較重者,單用白鮮皮清熱力不足,需配合大黃苦寒泄熱,以增強清熱瀉火之力。
二、通腑泄熱:大黃苦寒,能瀉下通便,並可引導白鮮皮的藥力下行,直達濕熱蘊結之處,從而達到清熱解毒、止癢止痛的效果。
白鮮皮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因為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白鮮皮性寒,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癢之功效,但其性較烈,容易傷陰。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增強療效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中和白鮮皮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傷陰,使藥性更平和,服用更安全。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的作用,可以輔助白鮮皮治療濕熱蘊結、皮膚瘙癢等病症,增強藥效。此外,甘草還能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產生協同效應,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白鮮皮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白鮮皮的燥性: 白鮮皮性寒涼,善於清熱燥濕,但其性燥烈,易傷陰津。白芍味苦甘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痙攣的作用,可緩解白鮮皮的燥性,避免其對機體造成過度刺激。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白鮮皮善於清熱燥濕、止癢殺蟲,而白芍則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痙攣的作用。二者相配,既能發揮白鮮皮的清熱燥濕之效,又能減輕其燥性,同時白芍的養血柔肝之功,也能促進白鮮皮的藥力發揮,從而增強整體療效。
白鮮皮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 白鮮皮性寒,善於清熱燥濕,但容易傷脾胃。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利濕,和白鮮皮配伍,既能增強清熱燥濕之功,又能保護脾胃,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
- 引藥入濕: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將白鮮皮的藥力引導至濕邪所在,增強藥效,使藥力更能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濕熱症的效果。
總之,茯苓的加入,既能增強白鮮皮湯的療效,又能減輕其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白鮮皮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白鮮皮擅長清熱燥濕,止癢止痛,而細辛性溫,可溫經散寒,通利鼻竅。二者合用,既能發揮白鮮皮清熱除濕的功效,又能溫化寒濕,避免寒涼之性傷陽氣,達到溫陽散寒,清熱解毒的效果。
- 協調藥性,防止副作用: 白鮮皮性寒涼,過量使用容易導致脾胃虛寒。細辛溫陽散寒,可中和白鮮皮的寒涼之性,防止過度寒涼對身體造成負擔,使其藥性更加溫和。
白鮮皮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白鮮皮祛風止癢:白鮮皮性寒,善於清熱燥濕、止癢消腫,但對於寒性濕邪引起的瘙癢症,單用白鮮皮效果有限。桂枝性溫,可溫陽散寒,與白鮮皮相配,寒溫相濟,更能有效驅散寒濕,促進白鮮皮止癢消腫之效。
- 協調藥性,提高療效:白鮮皮性苦寒,單用易傷脾胃,桂枝性溫,可緩解白鮮皮的寒性,保護脾胃,使藥物更易吸收,提高療效。同時,桂枝還有舒筋活血之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白鮮皮藥力更順暢地到達病竈,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白鮮皮湯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及藥物功效
白鮮皮湯由以下七味中藥組成:
- 白鮮皮:清熱燥濕、止痛殺蟲
- 大黃:通便解毒、活血化瘀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白芍:養陰補虛、平肝疏風
- 茯苓:利水消腫、健脾安神
- 細辛:溫肺散寒、開竅醒腦
- 桂枝:發汗解表、溫經通絡
古籍記載與主治病症
根據古籍記載,白鮮皮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少小客鬾挾實:根據《沈氏尊生書》的記載,白鮮皮湯被用於治療"癇黃",並附上"白鮮皮湯,,〔癇黃〕,,,白鮮皮,茵陳蒿,等分,水二鐘,煎服,日二服。,",再結合《雜病源流犀燭》中關於癇黃的描述"癇黃如金,好眠吐涎",可以推斷此處的"少小客鬾挾實"可能與小兒黃疸有關,並且伴有嗜睡、多涎等症狀。
- 肺受風,面色枯白,頰時赤,皮膚乾燥,鼻塞干痛:見於《證治準繩‧類方》,此方中白鮮皮配伍麥門冬、白茯苓、杏仁、細辛、白芷、桑白皮、石膏等,主要針對肺系症狀。
- 目膚翳,睛及瞳人上有物如蠅翅狀,令人視物不明:同樣見於《證治準繩‧類方》,此方中白鮮皮配伍款冬花、車前子、柴胡、枳殼、黃芩、百合、菊花、蔓荊子、甘草等,主要針對眼部疾病。
- 諸黃風痹:見於《本草從新》,白鮮皮為諸黃風痹之要藥,可見其在治療黃疸、風濕痹痛等方面的應用。
- 癇黃如金,好眠吐涎:見於《雜病源流犀燭》,"走精黃疸,多睡,舌紫甚,面裂,若爪甲黑者,多死,用豉五錢,牛脂一兩煎過,棉裹烙舌,去黑皮一重,濃煎豉湯飲之。急黃欲死,用雄雀糞湯化服之,立蘇。癇黃如金,好眠吐涎,用白鮮皮湯。婦人黃疸,經水不調,因房事觸犯所致,用蠟礬丸。"明確指出白鮮皮湯可用於治療癇黃,症狀包括皮膚黃染如金、嗜睡、多涎。
- 肺嗽:見於《本草蒙筌》和《本草圖經》,李《兵部手集方》療肺嗽,有白鮮皮湯方,甚妙。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上述方劑組成、藥物功效及古籍記載,可以推斷白鮮皮湯的治療原理如下:
- 清熱燥濕:白鮮皮為君藥,其主要功效為清熱燥濕,針對濕熱內蘊所致的黃疸、皮膚病等病症。茵陳蒿也有清熱利濕退黃之效,在《沈氏尊生書》中,兩者合用,可以增強清熱燥濕之功。
- 疏風解表,宣肺止咳:在治療肺系疾病時,白鮮皮配伍細辛、桂枝、白芷等辛溫解表藥,以及杏仁、桑白皮等宣肺止咳藥,可以疏散風邪,宣通肺氣,緩解肺受風所致的咳嗽、鼻塞等症狀。
- 清肝明目:在治療眼部疾病時,白鮮皮配伍菊花、蔓荊子等清肝明目藥,以及車前子、黃芩等清熱利濕藥,可以清肝瀉火,明目退翳,改善目膚翳等症狀。
- 調和諸藥:甘草在方中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緩解藥性,減輕副作用。
總結
白鮮皮湯是一個以白鮮皮為君藥,配伍多種中藥組成的複方製劑。其功效涵蓋清熱燥濕、疏風解表、宣肺止咳、清肝明目等多個方面。根據古籍記載和現代藥理研究,白鮮皮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蘊所致的黃疸、皮膚病,以及肺受風所致的咳嗽、鼻塞,和肝經有熱的眼部疾病等。在不同病症中,白鮮皮的配伍有所不同,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白蘚皮、 茵陳蒿各等分。
水2鐘,煎服,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小兒外感風熱、內熱蘊結、飲食積滯、脾虛濕盛所致的腸道積熱、大便秘結、小便不利等症。若大便秘結較重,可加用芒硝、火麻仁等通便藥;若小便不利,可加用木通、車前子等利尿藥。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鮮皮湯,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白鮮皮1兩,大黃1兩,甘草1兩,芍藥18铢,茯苓18铢,細辛18铢,桂心18铢。 主治:少小客鬾挾實。
白鮮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四。 組成:白鮮皮1兩,菊花1兩,石膏(研)1兩,荊芥穗1兩,桂(去粗皮)1分,甘草(炙)半兩,麻黃(去節)2兩。 主治:傷寒頭痛。
白鮮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八。 組成:白鮮皮1兩,桑根白皮(銼)1兩,玄參1兩,漏蘆(去蘆頭)1兩,升麻1兩,犀角屑半兩,敗醬3分。 主治:癰疽日月久遠,膿水不盡,心中煩悶。
白鮮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 組成:白鮮皮1分,人參1分,芍藥3分,芎藭3分,知母1兩,款冬花2兩,百合1兩,前胡(去蘆頭)1兩,茯神(去木)1兩半,防風(去叉)3兩,黃芩(去黑心)3分。 主治:肝虛中風,目眩,視物不明,筋肉抽掣。
白鮮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四。 組成:白鮮皮1分半,麻黃(去根節)半兩,白茯苓(去黑皮)3分,防風(去叉)1分半,獨活(去蘆頭)1分半,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研)1分半,當歸(銼,焙)1分半,芍藥1分半,桂(去粗皮)1分。 主治:風邪入臟,狂言妄語,精神錯亂,腰疼骨痛。
白鮮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 組成:白鮮皮1兩半,女萎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細辛(去苗葉)1兩半,升麻1兩半,蒼耳(炒)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五味子1兩半,菖蒲(九節者,去須節,米泔浸,切,焙)1兩半,蒺藜子(炒,去角)1兩半,黃耆(炙,銼)3兩。 主治:風腰腳不隨,四肢(疒帬)痹,口噤不語,手臂腳膝痿弱顫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