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瘡湯

口瘡湯

KOU C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肺經 20%
肝經 13%
腎經 13%
脾經 13%
膀胱經 6%
胃經 6%
膽經 6%
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口瘡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辛散溫通,宣散風熱: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散寒解表、溫肺止咳、祛風止痛的功效。口瘡多因風熱上攻、熱毒蘊結所致,細辛可宣散風熱,疏通經絡,使熱邪得以宣泄,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2. 助藥力,引藥入營:細辛氣味辛香,入肺經,能引藥入營,助其他藥物發揮效力。口瘡多位於口脣、舌頭等部位,細辛可幫助其他藥物直達病所,增強治療效果。

口瘡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緩解疼痛,清熱解毒: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清熱解毒、緩解疼痛的功效。口瘡多因熱毒上炎所致,甘草可清熱解毒,緩解口腔潰瘍帶來的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口瘡湯中往往包含多種藥材,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相互剋制,提高整體療效。同時,甘草還可以減輕其他藥物的副作用,使藥效更溫和。

口瘡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是為了溫陽散寒,活血化瘀

口瘡多因陰寒內盛,血行不暢所致。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之功,可溫陽化寒,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從而消退口瘡。

此外,桂枝還有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口瘡引起的疼痛。

綜上所述,口瘡湯中加入桂枝,是為了溫陽散寒、活血化瘀,達到治療口瘡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口瘡湯】主治「口瘡」,即口腔黏膜潰瘍或發炎。此方以酒煮藥含漱,屬外治法,透過局部作用清熱止痛、辛散鬱火,緩解瘡面疼痛與腫脹。古代醫家認為口瘡多因心脾積熱或虛火上炎,而此方選藥側重辛溫宣散,推測其適用於「寒鬱化火」或「陽虛浮火」所致之口瘡,而非實熱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細辛(3兩)

    • 性味辛溫,歸肺腎經,擅長散寒止痛、開竅通絡。含漱時局部刺激黏膜,可麻痹神經以止痛(現代藥理證實其揮發油具表面麻醉作用),同時辛散之力能透發鬱火,疏通氣血。
  2. 桂心(3兩)

    • 為肉桂去粗皮者,性辛甘大熱,歸心腎經。能引火歸元、溫通血脈,對於虛陽上浮之口瘡,可助散寒溫陽,調和氣血,改善黏膜修復。
  3. 甘草(3兩)

    • 甘平緩急,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其甘草甜素具抗炎作用,可緩解黏膜炎症,與辛熱藥配伍能制約燥性,保護潰瘍面。
  4. 酒煎含漱

    • 酒性辛熱,助藥勢上行,增強辛溫藥的散寒通絡功效。含漱使藥力直接作用患處,局部取效迅速。

配伍邏輯

此方以「辛溫散鬱」為核心:

  • 寒鬱火鬱理論:若口瘡因外感寒邪鬱久化火,或陽虛陰盛逼陽上浮,細辛、桂心可散寒解鬱、引火下行。
  • 局部作用:細辛麻醉止痛,甘草抗炎修復,酒助藥力滲透,共奏消腫止痛之效。

潛在適用證型

  • 陽虛口瘡:瘡面色淡、久不癒合,伴畏冷、脈沉細者。
  • 寒包火證:外寒內熱,口腔潰瘍周圍黏膜不紅,但中心灼痛。

此方體現「火鬱發之」治法,透過辛散開鬱而非苦寒直折,適合特定體質之口瘡患者。

傳統服藥法


細辛3兩,甘草3兩,桂心3兩。
上切。
以酒1升,煮取6合,含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

相同名稱方劑


口瘡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二引《古今錄驗》。 組成:細辛3兩,甘草3兩,桂心3兩。 主治:口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