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香丸

含香丸

HAN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六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0.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7%
肺經 17%
肝經 13%
腎經 13%
脾經 12%
膽經 8%
胃經 7%
膀胱經 4%
心包經 4%
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膽經
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含香丸」方劑中含有丁香,主要由於丁香具有以下功效:

  1. 溫胃散寒、行氣止痛: 丁香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寒凝氣滯導致的胃脘疼痛、腹痛、嘔吐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溫肺止咳: 丁香亦可溫肺化痰,對於寒邪犯肺導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含香丸」的組成中,丁香與其他藥材配合,可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肺止咳的功效。

含香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方劑中可能存在一些性寒、性熱、或其他偏性的藥物,甘草能將這些藥性調和平衡,使其藥效發揮得更為協調。

二、 緩解副作用: 甘草可以減輕其他藥物的副作用,例如可以緩解某些藥物引起的胃部不適或口乾舌燥等。此外,甘草還有解毒作用,可以降低藥物對人體的毒副作用。

含香丸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之功效。含香丸常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胸悶、心悸、嘔吐等症狀,細辛可溫暖心肺,驅散寒邪,改善心氣不暢,達到止痛散寒的作用。

2. 開竅醒神: 細辛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有助於提高人體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含香丸中加入細辛,可起到提神醒腦、改善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的作用。

綜上所述,含香丸中加入細辛,是為了發揮其溫經散寒、開竅醒神之功效,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含香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其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針對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溫經散寒: 桂枝性溫,入心、肺、膀胱經,能溫經散寒,緩解因寒邪侵襲導致的宮寒、痛經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溫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溫經止痛的效果。
  2. 通絡止痛: 桂枝具有通經活絡的功效,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與方劑中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協同作用,達到通絡止痛的效果。

綜上所述,含香丸中加入桂枝,是為了溫經散寒、通絡止痛,達到治療婦科疾病的功效。

含香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行氣,止痛消腫: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和腫脹,有助於治療經期腹痛、頭痛、跌打損傷等症狀。

二、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川芎與含香丸中其他藥材,如香附、延胡索等,具有協同作用,共同發揮疏肝解鬱、活血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婦科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含香丸》之解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口氣臭穢」,即口臭問題。其功效不止於此,尚能「下注丹田,生津液」,改善語言清晰度,使面色紅潤,鬚髮烏黑,並有固澀小便、明目益智、補益虛勞、驅除冷氣與邪惡之氣等作用。長期服用可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主要藥物分類

    • 芳香化濁、辟穢除臭:零陵香、甘松、沉香、乳香、木香、草豆蔻。
      • 此類藥物具強烈芳香氣味,能直接掩蓋口臭,並通過化濕行氣,消除體內濕濁之氣,改善口腔異味之源。
    • 行氣導滯:檳榔、木香。
      • 能調理中焦氣機,促進消化,減少因食積或氣滯導致的口臭。
    • 溫陽散寒:肉桂。
      • 溫暖脾胃,驅散寒氣,有助於改善因寒凝或陽虛引起的口氣不佳。
    • 健脾利濕:赤茯苓、炙甘草。
      • 茯苓滲濕健脾,甘草調和諸藥兼補脾氣,兩者協同改善濕濁內停之體質。
  2. 配伍邏輯

    • 本方以多種芳香藥物為主,旨在「芳香辟穢」,直接針對口氣異味。古代認為口臭多因體內濕濁、痰滯、氣鬱或寒凝所致,故配以行氣、溫陽、健脾之品,標本兼治。
    • 煉蜜為丸,可緩和藥性,延長藥效在口腔中的作用時間,透過「含化」使藥物慢慢釋放,直接作用於口腔與上消化道。
  3. 現代理解的可能機理

    • 抑菌作用:芳香類藥物(如零陵香、沉香、甘松)含有揮發性成分,可能抑制口腔細菌繁殖,減少異味來源。
    • 促進消化:行氣藥(木香、檳榔)可調節胃腸蠕動,減少食物滯留與異常發酵。
    • 調節代謝:溫陽健脾藥(肉桂、茯苓)或能改善整體代謝功能,減少體內痰濕積聚。

此方整體設計嚴謹,針對口臭的局部與全身因素,既有芳香化濁的速效,又兼顧行氣溫陽的長效調理,體現中醫「標本兼治」之特色。

傳統服藥法


零陵香1兩,甘松(洗淨,焙)2兩,沈香(銼)3兩,乳香4兩(研),木香5兩,草豆蔻仁6兩,檳榔(銼)7兩,桂(去粗皮)8兩,赤茯苓(去黑皮)9兩,甘草(炙,銼)10兩。
下注丹田,能生津液,語言清爽,顏色悅澤,須發烏黑,止小便,明目益智,補虛勞,闢邪惡,除冷氣,久服一生無患。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彈子大。
臨臥及五更初含化1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含香丸有發汗解表的作用,不宜在感冒發熱、體虛無汗時服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口臭

相同名稱方劑


含香丸,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丁香半兩,甘草3兩,細辛1兩半,桂心1兩半,川芎1兩。 主治:口氣臭穢。

含香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雞舌香1兩,藿香半兩,零陵香3分,甘松香半兩,當歸半兩,桂心半兩,木香3分,川芎1兩,香附子10個,肉豆蔻5個(去殼),白檳榔15個,白芷半兩,青桂香半兩,丁香1分,麝香1分(細研)。 主治:去熱毒氣,調和臟腑。主治:口臭。

含香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八。 組成:零陵香1兩,甘松(洗淨,焙)2兩,沉香(銼)3兩,乳香4兩(研),木香5兩,草豆蔻仁6兩,檳榔(銼)7兩,桂(去粗皮)8兩,赤茯苓(去黑皮)9兩,甘草(炙,銼)10兩。 主治:下注丹田,能生津液,語言清爽,顔色悅澤,須發烏黑,止小便,明目益智,補虛勞,闢邪惡,除冷氣,久服一生無患。主治:口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