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淋熨頑荊散」方劑中包含蔓荊子,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蔓荊子性涼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此方針對淋巴結腫痛、頭昏腦脹等症,蔓荊子可清熱解毒,散風止痛,改善頭部不適。
-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 蔓荊子亦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幫助排除體內濕熱,減輕淋巴結腫脹,同時通絡止痛,緩解疼痛不適。
淋熨頑荊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風解表,通鼻竅:白芷具有辛溫解表之性,能散風寒、通鼻竅,對於淋症導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白芷同時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緩解淋症引發的局部腫痛、瘀血等症狀,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白芷的加入有助於淋熨頑荊散整體療效的提升,達到疏風解表、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淋症。
淋熨頑荊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之效。淋熨頑荊散主要針對濕熱下注所致的濕熱淋痛,而細辛可以溫腎散寒,溫通經絡,緩解寒濕瘀阻所致的疼痛。
- 溫陽利水: 細辛溫陽化氣,有助於溫煦腎陽,促進氣化,利水消腫。淋病常伴有水腫、排尿不暢等症狀,細辛加入方劑中,可溫陽利水,幫助水液代謝,改善排尿困難。
總而言之,細辛加入淋熨頑荊散中,不僅可以散寒止痛,更能溫陽利水,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淋病的功效。
淋熨頑荊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淋病常伴隨風寒濕邪侵襲,導致局部疼痛、瘙癢等症狀,防風能有效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淋熨頑荊散中其他藥物如蒼朮、白芷等也具有疏風散寒、燥濕止癢的作用,防風與之配合,可以增強藥效,更好地治療淋病。
淋熨頑荊散中包含桂枝,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淋病常因寒邪入侵、氣血瘀滯而致,桂枝可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助陽化氣,利水消腫: 桂枝具有助陽化氣的作用,可以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淋病常伴有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桂枝可助陽化氣,利水消腫,緩解淋病症狀。
淋熨頑荊散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川芎性溫,入肝經,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淋症常伴隨腰痛、小腹疼痛等症狀,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局部疼痛,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緩解淋症症狀。
- 疏散風寒:川芎兼具疏散風寒之效。淋症若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川芎可助於祛除風寒,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本之效。
總而言之,川芎在淋熨頑荊散中起到活血止痛、疏散風寒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淋症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淋熨頑荊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香料丁香的加入,具有多重意義。丁香在中醫中被視為溫熱的藥材,主要用於行氣、散寒、止痛等,特別對於腸胃寒痛和寒濕所致的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其特有的香氣還能促進氣血運行,幫助改善氣滯引起的不適。
淋熨頑荊散主要用於解熱、利尿及消腫,丁香的熱性有助於協調方劑的寒涼平衡,從而避免過度寒涼造成的副作用。同時,丁香還有抗菌消炎的特性,有助於預防或減輕因上呼吸道感染或膀胱炎等引起的炎症反應。此外,丁香中的揮發油成分可增強全身的免疫能力,促進新陳代謝,提升身體自我修復的能力。因此,丁香在淋熨頑荊散中不是隨意加入的,而是基於其豐富的藥理作用和協調全方的療效。
淋熨頑荊散是一個經典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的羌活是這個方劑的重要組成藥材之一。羌活的主要功效在於發汗解表、祛風止痛,特別適用於風寒引起的疼痛及不適。方劑的運用往往是根據其組成成分的特性來針對病理機制,淋熨頑荊散主要用於治療因風寒引起的筋骨疼痛,以及肌肉痠痛等症狀。
羌活能夠有效抵抗外界的風寒侵襲,同時透過其開竅的特性,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局部的循環,以減少由於風寒造成的疼痛。此外,羌活在中醫理論中認為可以調和全身的陰陽,對於調理體質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將羌活納入淋熨頑荊散的組成中,是基於其獨特的治療特性,以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淋熨頑荊散為傳統中醫外用方劑,專治高處墜傷、筋骨折損及瘀血結痛,其功效與組成分析如下: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高處失墜及一切傷折,筋傷骨碎,瘀血結痛」,屬跌打損傷之外治範疇。古代醫家強調其透過「淋熨」之法(藥液熱敷患處),達到溫通經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效,尤其針對筋骨損傷後局部氣血瘀滯、疼痛劇烈之證。方名「頑荊」喻其藥性辛烈,能深入頑固痹痛;而「淋渫」(沖洗浸泡)之法,則助藥力直透病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辛溫散寒,通絡止痛
主藥「頑荊」(或為蔓荊之變種)配伍蔓荊子、白芷、細辛、防風、羌活,均具辛溫升散之性,能開毛竅、透邪外出。此類藥物多含揮發油,可刺激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 細辛、白芷:善走竄止痛,《本草綱目》載其「散風寒、通九竅」。
- 防風、羌活:祛風勝濕,專治肢體痹痛,尤宜跌撲後風寒濕邪趁虛客於經絡者。
溫通血脈,活血化瘀
- 桂心、芎藭(川芎):溫經散寒、活血行氣。肉桂助陽化氣,川芎為「血中氣藥」,二者協同可破瘀滯、促進組織修復。
- 丁香皮:性溫味辛,古籍載其「治筋骨疼痛」,可能具局部麻醉或鎮痛作用。
輔佐藥增效
- 鹽:鹹能軟堅,助藥力滲透,兼引藥入腎(腎主骨)。
- 蔥白:辛溫通陽,《本草備要》謂其「散寒發汗,解毒止痛」,增強溫通之效。
- 漿水(發酵酸性水):古代外用常取其酸性收斂,助消散瘀血,兼緩和辛燥之性。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溫通」為核心,通過辛香藥物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化解瘀血;結合熱敷(淋熨)使腠理開泄,藥力直達筋骨。現代觀點推測,其機制可能包括:
- 擴張血管:辛溫藥改善微循環,加速代謝廢物清除。
- 抗炎鎮痛:細辛、丁香皮等成分或抑制疼痛介質釋放。
- 促進修復:活血藥助於損傷組織再生,減少粘連。
全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想,將內服活血溫通之法轉化為外用淋熨,針對「瘀血留滯、寒凝氣閉」之病機,展現古代傷科用藥之巧思。
傳統服藥法
頑荊3兩,蔓荊子2兩,白芷2兩,細辛2兩,防風2兩(去蘆頭),桂心2兩,芎藭2兩,丁香皮2兩,羌活2兩。
上為散。
每度用藥3兩,加鹽半匙,蔥白連根7莖,用漿水1鬥,煎10余沸,去滓,通手淋熨痛處,冷即再換。
避風,蓋暖。
淋渫頑荊散(《御藥院方》卷八)、淋渫頑荊湯(《普濟方》卷三一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淋熨頑荊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七。 組成:頑荊3兩,蔓荊子2兩,白芷2兩,細辛2兩,防風2兩(去蘆頭),桂心2兩,芎藭2兩,丁香皮2兩,羌活2兩。 主治:高處失墜及一切傷折,筋傷骨碎,瘀血結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