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臘茶飲中加入附子,乃因其溫陽散寒之功效。附子味辛、甘,性熱,入心、腎、膀胱經,為溫陽救逆之要藥,能溫煦陽氣,驅散寒邪,振奮心陽,回陽救逆。
臘茶飲多用於陽虛寒凝之證,如手腳冰冷、面色蒼白、畏寒怕冷、神疲乏力等,附子可溫煦陽氣,改善寒凝之症,使陽氣恢復,寒邪消散,達到溫暖身體、恢復健康的功效。
臘茶飲中加入白芷,主要是考慮其解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作用。
臘茶飲通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齒痛等症狀。白芷可以疏散外邪,通暢鼻竅,緩解頭痛和齒痛,配合其他藥物,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臘茶飲中加入細辛,主要是利用其辛溫發散的特性,來達到溫散寒邪的效果。
細辛味辛性溫,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而導致的鼻塞、流涕、頭痛、肢體痠痛等症狀,都有一定的療效。臘茶飲中加入細辛,可以幫助溫暖體內,驅散寒氣,緩解因寒邪入侵所引發的不適。
此外,細辛還有通竅的作用,可以幫助打開鼻竅,改善呼吸不暢的症狀。對於寒性體質或容易受寒的人來說,臘茶飲中的細辛可以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
臘茶飲中加入川芎,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川芎味辛、性溫,入肝、心包經,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所導致的疼痛症狀,具有顯著的緩解作用。同時,川芎還能疏通經絡,使氣血流通,從而減輕疼痛、促進組織修復,達到治療目的。因此,臘茶飲中加入川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提升療效。
臘茶飲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散寒: 防風性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可針對風寒之邪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疼痛等症狀。臘茶飲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防風可幫助散寒解表,減輕感冒症狀。
2. 疏通經絡: 防風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緩解風寒引起的經絡不通,肢體麻木等症狀。臘茶飲中加入防風,可配合其他藥材,起到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風寒感冒的目的。
臘茶飲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散寒解表: 羌活性溫,具有散寒解表之效,能驅散外感風寒,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與臘茶飲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相配合,可起到寒熱並治的效果。
- 祛風止痛: 羌活亦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可緩解風寒引起的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臘茶飲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羌活的加入能更有效地緩解這些症狀。
臘茶飲中包含荊芥,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疏散風寒,解表止咳:臘茶飲多用於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狀。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善於發散風寒,止咳化痰,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有效緩解感冒症狀。
- 宣通鼻竅,利咽止痛:臘茶飲亦可用於風寒引起的咽喉腫痛、鼻塞不通等症狀。荊芥具有宣通鼻竅、利咽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因風寒引起的鼻塞、咽痛等症狀。
因此,荊芥在臘茶飲中發揮著疏風解表、止咳化痰、宣通鼻竅、利咽止痛的重要作用。
主治功效
臘茶飲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臘茶飲主要用於治療頭痛相關症狀,以下將針對不同古籍內容進行分析:
《聖濟總錄》
此書記載的方劑主要包含四味藥材,並以細散形式,通過鼻腔給藥來治療頭痛,特別是牙痛。使用時需要使藥物順著鼻腔流入,並配合臘茶飲用以達到止痛效果。
治療原理分析:
- 鼻腔給藥: 這種方式可以使藥物迅速到達病灶,針對性強,尤其對於頭面部疼痛效果顯著。
- 開口流涎: 透過刺激使唾液分泌,有助於帶走體內的邪氣,並能緩解局部炎症和疼痛。
- 冷水點臘茶飲: 此處的「臘茶」可能指的是某種具有特定功效的茶飲,與藥物配合,加強止痛效果。冷水則能收縮血管,進一步減輕疼痛。
《濟陽綱目》
此書中記載了三種與頭痛相關的方劑,其中提到了「臘茶飲調下」的用法。
- 第一種方劑: 使用薄荷煎湯調服藥末,主要用於治療頭痛。薄荷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可增強療效。
- 必勝散: 由附子和高良薑組成,主要治療風寒引起的偏正頭疼。
- 附子: 具有溫經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能驅散侵入體內的寒邪。
- 高良薑: 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能溫暖經絡,緩解疼痛。
- 臘茶飲調下: 此處的「臘茶飲」可能是作為藥引,增強藥物溫經散寒的功效,並且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
- 神聖散: 用於治療腦風、頭痛等症狀。
綜合治療原理分析:
從《濟陽綱目》記載的三個方劑來看,其治療頭痛的原理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 溫經散寒: 使用附子、高良薑等溫熱藥物,驅散侵入體內的風寒邪氣,是治療風寒頭痛的主要方法。
- 疏散風熱: 使用薄荷等藥物,清利頭目,適用於風熱引起的頭痛。
- 活血化瘀: 部分方劑中可能還含有活血化瘀的藥物,用於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藥引: 臘茶飲作為藥引,可能具有增強藥效、調和藥性的作用。
結論
綜合以上分析,古籍中記載的「臘茶飲」用法主要與治療頭痛相關,其治療原理涵蓋了溫經散寒、疏散風熱、活血化瘀等多個方面。不同方劑根據病因病機的不同,選用不同的藥物組合,並通過口服或鼻腔給藥等方式,達到止痛的目的。而「臘茶飲」則可能作為藥引或具有特定功效的茶飲,在治療過程中發揮著輔助作用。
傳統服藥法
附子半兩,芽茶1大撮,白芷1錢,細辛半錢,川芎半錢,防風半錢,羌活半錢,荊芥半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臘茶飲, 出處:《醫學綱目》卷十三。 組成:附子半兩,芽茶1大撮,白芷1錢,細辛半錢,川芎半錢,防風半錢,羌活半錢,荊芥半錢。 主治:凡赤脈翳,初從上而下者,其病必連眉棱骨痛,或腦項痛,或半邊頭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