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物細辛敷方」中包含「細辛」,這是因為細辛具有以下特性:
- 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能溫經散寒,祛風止痛,對於寒邪引起的疼痛,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頭痛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通竅止痛:細辛還有通竅止痛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暢通氣血,對於鼻塞、鼻淵、牙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三物細辛敷方」中,細辛是重要的藥材,它可以發揮溫經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三物細辛敷方為一經典外用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之疼痛與麻木等症狀。此方由細辛、生薑與桂枝三味藥材組成。其中,桂枝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性溫、味辛甘,歸心、肺、膀胱經,具有散寒解表、溫通經脈的功效。根據《傷寒論》記載,桂枝能調和營衛,對於因外感風寒而導致的肢體疼痛、關節不利等問題有顯著療效。在三物細辛敷方中,桂枝與細辛相配,既增強了散寒止痛的作用,又可通过溫通經絡來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由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不適。此外,桂枝還能協調方中其他藥物,使整個方劑的作用更加協調和緩,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三物細辛敷方中的乾薑,其加入原因主要有二:
- 溫經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亦具有溫經散寒之效。二者合用,可溫煦經脈,驅散寒邪,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局部疼痛、麻木、不仁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促進血液循環: 乾薑具有溫陽通絡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從而減輕疼痛,促進組織修復。細辛則能散寒止痛,二者配合,可更好地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傷口癒合。
主治功效
三物細辛敷方主治功效分析
《幼幼新書》、《備急千金要方》等古籍皆有記載「三物細辛敷方」,明確指出其主治為小兒解顱。所謂「解顱」,是指嬰幼兒囟門遲閉或不合的病症,亦可理解為頭骨縫隙過大,難以閉合的情況。此方劑以細辛、桂心(即桂枝)、乾薑三味藥物組成,敷於患處,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促進顱骨閉合之功效。
治療原理分析:
溫陽散寒,鼓動氣血:
- 乾薑性熱,味辛,具有溫中散寒之功,能溫煦臟腑,振奮陽氣。小兒解顱多由先天不足、陽氣虧虛所致,乾薑的溫陽作用,有助於改善體內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為顱骨的正常發育提供動力。
- 桂枝,味辛甘,性溫,能發汗解表,溫通經脈,亦具有溫陽散寒、鼓動氣血的功效,協助乾薑溫煦陽氣,通暢血脈,使氣血能順利輸佈於頭部,滋養骨骼。
活血通絡,促進骨骼發育:
- 細辛,味辛性溫,具有散寒止痛、活血通絡之功。細辛的走竄之力,能疏通頭部經絡,改善頭部氣血循環,加速骨骼的修復和生長。
- 桂枝、乾薑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三藥合用,可有效改善頭部氣血運行障礙,為顱骨的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並促進其骨組織的再生與癒合。
外敷透皮,直達病所: 古籍中明確記載此方為「敷方」,外敷於頭部囟門或骨縫處。外敷能使藥物通過皮膚直接吸收,直達病所,避免了口服藥物需經消化系統轉化的過程,可快速發揮藥效。
- 乳汁作為賦形劑,其滋潤特性,更利於藥物的吸收,並能保護嬰兒嬌嫩的皮膚,減少刺激。
紅潤面色,為效驗之徵:
- 古籍中提到「兒面赤即愈」,意即敷藥後,若嬰兒面色由蒼白轉為紅潤,即表示藥物起效。面色紅潤乃氣血暢通、陽氣充足的表現,亦側面印證了此方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的治療作用。
總結:
三物細辛敷方以細辛、桂枝、乾薑三味辛溫之藥組成,共同發揮溫陽散寒、活血通絡之功效,通過外敷透皮吸收,直達顱骨病竈,促進頭骨生長,達到治療小兒解顱的目的。此方注重溫補陽氣,活血通絡,為顱骨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內環境,展現了中醫辨證論治、外治法的獨特優勢。
傳統服藥法
細辛0.5兩,桂心0.5兩,乾薑18銖。
上為末。
以乳汁和敷顱上,乾復敷之。兒面赤即愈。
三辛散(《三因》卷十八)、封囟散(《嬰童百問》卷四)、桂號散(《嬰童百問》卷四)、桂心散(《普濟方》卷三六三)、三神散(《葉氏女科》卷四)。《葉氏女科》本方用法:為末,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小兒風寒感冒,症見鼻塞流涕,頭痛發熱,煩躁不安等。若有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症狀,可加用麻黃、生石膏等藥;若有鼻塞流涕、打噴嚏等症狀,可加用辛夷、蒼耳子等藥;若有鼻衄、流鼻血等症狀,可加用白茅根、側柏葉等藥。
相同名稱方劑
三物細辛敷方,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細辛半兩,桂心半兩,乾薑18铢。 主治:小兒解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