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痞丸
QI P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十二引《古今錄驗》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5.2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氣痞丸中包含烏頭,主要是利用其辛溫之性,散寒止痛,治療寒邪客肺所致的氣喘、胸悶、咳逆等症。烏頭性峻烈,擅長驅散寒邪,故能有效緩解寒邪引起的肺氣不利。但其毒性亦強,需在經驗豐富的醫師指導下,嚴格控制用量和炮製方法,避免毒副作用。
此外,氣痞丸中其他藥物,如川貝、杏仁等,能潤肺止咳、化痰平喘,配合烏頭的散寒止痛作用,共同達到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的療效。
氣痞丸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氣痞丸中多用辛溫之品,如乾薑、半夏等,容易燥烈傷陰。甘草能緩和藥性,避免辛溫藥物過於燥熱,使藥力平和,更好地發揮療效。
2. 補氣益脾:甘草同時也具備補氣益脾的功效。氣痞丸主要針對氣滯、痰阻、脾胃虛弱等病症,而甘草能補益脾氣,化痰止咳,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體質,從而更好地治療氣痞之症。
氣痞丸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作用:
-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入肺、膀胱經,能利水消腫,化痰止咳。氣痞多因痰濁阻滯肺氣所致,葶藶子可有效清除痰液,改善肺氣鬱滯,達到止咳平喘之效。
- 潤腸通便: 葶藶子亦可潤腸通便,對於氣痞患者伴隨的便祕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幫助其排毒通便,改善整體症狀。
因此,氣痞丸中加入葶藶子,有助於利水消腫、化痰止咳、潤腸通便,改善氣痞症狀。
氣痞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瀉熱通便: 氣痞常伴有胸悶氣短、腹脹便祕等症狀,大黃性寒,善於瀉熱通便,可清除腸道積熱,改善便祕情況,從而緩解氣痞症狀。
- 行氣止痛: 大黃兼具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促進氣機運行,緩解胸悶氣短、脘腹脹痛等症狀,並有助於改善氣痞引起的疼痛不適。
氣痞丸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氣痞丸主治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氣短、心痛等症狀,川芎能疏通氣機,緩解胸痛不適,改善氣血循環。
- 清熱解毒: 川芎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氣痞丸中常配伍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藥材,如黃芩、梔子等,川芎的加入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更好地消解病邪,緩解患者的炎症反應。
氣痞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氣滯:白芍具有舒肝解鬱、養血柔肝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氣短、腹脹等症狀,與氣痞丸中其他藥材合用,可共同改善氣機不暢的病理狀態。
- 調和營衛:白芍入肝經,能滋養肝血,使氣血調和,營衛相濟,從而達到改善氣機運行,消除痞塊的目的。白芍的柔肝作用亦能避免其他藥材過於峻猛,保障方劑的安全性。
氣痞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陽行氣、止痛之效。氣痞丸主治寒邪客肺,氣機阻滯所致的胸悶氣短、咳嗽喘息、脘腹脹痛等症。桂枝溫陽散寒,可驅散寒邪,溫通氣血,有助於改善胸悶氣短、咳嗽喘息等症。
2. 扶正固本,調和營衛: 桂枝亦具有補益正氣、調和營衛的作用。氣痞丸常伴有氣虛、陽虛之象,桂枝溫補陽氣,可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進一步改善氣痞之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氣痞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因「寒氣痞積」與「氣血鬱結」導致的複雜病證,集中於中焦與下焦病變。具體而言:
- 寒氣凝結:以「繞臍切痛」「腹中脹滿」為特徵,屬陰寒內聚、氣機痞塞。
- 氣滯血瘀:因「憂恚所積」「用力不節」致氣血瘀阻,表現為「胸逼滿」「筋脈傷」。
- 正虛夾實:長期氣血不通導致「羸瘦,不能食飲」,屬虛實夾雜之證。
所治範圍涵蓋消化系統(脹痛)、精神因素(憂恚)、勞損(筋傷)等多層面失衡。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通攻破」為主軸,兼顧緩急調和:
- 烏頭(炮):為君藥,辛熱峻烈,直破寒凝痞結,針對「寒氣繞臍」之主因。炮製後毒性稍減,仍保留溫通效能。
- 大黃、葶藶子:為臣藥,大黃瀉下通腑、活血祛瘀,葶藶子瀉肺利水,二者協力開泄氣血水之壅滯,解決「聚結不通」。
- 芎藭、芍藥:佐藥,芎藭行氣活血,芍藥緩急止痛,調和氣血,針對「切痛」「脹滿」。
- 甘草(炙)、甘皮(或通草/桂心):
- 炙甘草緩和烏頭、大黃峻烈之性,兼益氣和中。
- 甘皮(橘類果皮)理氣化濕,通草利尿,桂心溫陽,三者皆輔助主藥疏通不同層面滯礙。
治療原理:
- 溫陽散寒(烏頭、桂心)破除陰凝,通腑瀉壅(大黃、葶藶子)開下行之徑。
- 氣血雙調(芎藭、芍藥)解「憂恚氣結」與「筋脈傷」,健脾和中(甘草、甘皮)防攻伐傷正。
- 全方偏辛燥,適用於寒實證,若兼津虧或純熱證則需斟酌。
加減變化之意義
「一方有通草無甘皮」側重水濕內停,「有桂心無甘皮」則強化溫陽,反映臨床對「寒」與「濕」偏重的靈活調整。
此方體現「寒者熱之」「留者攻之」的思路,通過溫通與瀉下並行,破解寒氣痞積之痼結。
傳統服藥法
烏頭2分(炮),甘草2分(炙),葶藶子2分(熬),大黃2分,芎藭2分,芍藥2分,甘皮2分(炙),(一方有通草無甘皮,又方有桂心無甘皮)。
強嗜食,益氣力。
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丸,1日2次;不知,漸至5丸、7丸。
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用量宜小,不可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氣痞丸, 出處:《外台》卷十二引《古今錄驗》。 組成:烏頭2分(炮),甘草2分(炙),葶藶子2分(熬),大黃2分,芎藭2分,芍藥2分,甘皮2分(炙),(一方有通草無甘皮,又方有桂心無甘皮)。 主治:強嗜食,益氣力。主治:寒氣痞積,聚結不通,繞臍切痛,腹中脹滿,胸逼滿;及風入臟,憂恚所積,用力不節,筋脈傷,羸瘦,不能食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