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疰湯中加入大黃,乃因其具有瀉熱通便之效。五疰症乃指五種熱證,即「心疰、肝疰、脾疰、肺疰、腎疰」,皆因濕熱內蘊,阻塞氣機而致。
大黃苦寒,入肝、脾、胃、大腸經,能瀉熱解毒,清熱燥濕,通腑泄下。其寒涼之性可清熱瀉火,苦味能燥濕通便,瀉下濁氣,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體外,解除五疰之症。
五疰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五疰湯的藥性偏寒涼,而甘草性甘平,味甘而緩和,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陽氣。
- 解毒護胃: 甘草有解毒作用,可以解其他藥材的毒性,並緩解藥物對胃部的刺激。同時,甘草能補脾益氣,保護脾胃功能,使藥物更易於吸收。
因此,甘草在五疰湯中起著重要作用,既能調和藥性,又能解毒護胃,使藥效更安全有效。
五疰湯中包含烏頭,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散寒,止痛止痙: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較強的祛風散寒、止痛止痙功效。五疰湯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烏頭可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改善肢體功能。
- 溫陽化氣,行氣活血:烏頭入腎經,可溫陽化氣,促進氣血運行,對於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氣血運行不暢,疼痛麻木等症,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五疰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之效,可解表散寒,溫胃止嘔,對於五疰湯所治之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二、 和胃止嘔: 生薑味辛,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並能抑制胃腸道蠕動,減少嘔吐。對於寒邪犯胃所致的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生薑有很好的止嘔作用。
五疰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五疰湯主治脾胃虛寒,症見脘腹冷痛、食慾不振、腹瀉等。桂枝性溫,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陽止痛之效。其溫陽散寒之力,可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胃痛、腹痛等症。
- 調和營衛: 五疰湯中加入桂枝,還有調和營衛之效。桂枝能疏通營衛,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五疰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肝鬱氣滯: 五疰湯主要針對肝鬱氣滯所致的各種病症,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具有 疏肝解鬱、養血調經 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運行。
- 滋陰養血: 五疰湯中還包含柴胡、黃芩等苦寒之藥,容易耗傷陰血,白芍則能 滋陰養血,緩解苦寒之藥對陰血的損傷,使藥效更為平和,避免損傷正氣。
五疰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有助於治療五疰病症所致的疼痛、腫脹、發熱等症狀。
- 補血養血:五疰病症常伴隨血虛,而當歸具有補血養血之效,可改善患者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等症狀。
此外,當歸還能調經止痛,對於女性五疰病症尤為有效。在五疰湯中,當歸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共同發揮治療作用,達到治癒五疰病症的效果。
五疰湯的組成中,包含蜂蜜,其作用主要為:
- 潤燥止渴:蜂蜜性平味甘,能潤燥生津,緩解疰夏所致的口乾舌燥、心煩不安等症狀。
- 和中調氣:蜂蜜入脾胃經,能和中益氣,緩解因暑熱所致的脾胃不和、食慾不振等症狀。
此外,蜂蜜也有助於緩解疰夏所致的失眠、煩躁等症狀,提升患者的整體狀態。故五疰湯中加入蜂蜜,能有效改善患者因暑熱所致的各種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疰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卒中賊風,遁屍鬼邪,心腹刺痛,大脹急」。古代醫家認為,「賊風」指外來邪氣突然侵襲,「遁屍鬼邪」屬中醫「尸疰」「鬼疰」範疇,類似於突發性劇痛、傳染性或原因不明的病症,表現為心腹絞痛、腹脹急迫,可能涉及邪毒內蘊或氣血閉阻。此方旨在攻逐邪毒、溫通血脈、緩急止痛。
二、組成與治療邏輯
君藥:大黃、烏頭
- 大黃(3兩):苦寒瀉下,破滯通腑,攻逐邪毒瘀熱,針對「大脹急」之實邪內結。
- 烏頭(10枚,炮):大辛大熱,散寒逐濕,祛風止痛,尤其擅長解除寒邪所致的心腹冷痛、風寒濕痹,與大黃寒溫並用,形成「去性存用」的配伍,共逐寒熱錯雜之邪。
臣藥:生薑、桂心
- 生薑(半斤):溫中散寒,化痰止嘔,助烏頭散寒,兼制大黃寒涼傷胃。
- 桂心(4兩):溫通經脈,散寒止痛,增強烏頭溫陽之力,促進氣血運行。
佐藥:當歸、芍藥、蜜
- 當歸(2兩):養血活血,與大黃配伍可化瘀而不傷血。
- 芍藥(2兩):緩急止痛,柔肝斂陰,針對「心腹刺痛」之攣急疼痛。
- 蜜(1斤):甘緩和藥,既能減緩烏頭毒性,又可潤燥,調和諸藥峻烈之性。
使藥:炙甘草(2兩)
- 調和諸藥,益氣和中,與芍藥配伍(芍藥甘草湯意)增強緩急止痛之效。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寒溫並用、攻補兼施」為核心:
- 攻邪為主:大黃瀉實、烏頭散寒,針對「賊風」「鬼邪」等驟發性邪氣,破滯通閉。
- 溫通為輔:桂心、生薑助烏頭溫散寒凝,行氣活血,改善心腹冷痛與脹滿。
- 調和為佐:當歸、芍藥養血柔肝,蜜與甘草緩和峻烈毒性,避免攻伐傷正。
全方體現「急症急治」思想,適用於寒熱夾雜、邪實內閉之急症,如現代所述急性腹痛、腸梗阻或感染性疾患有寒凝血瘀證候者。其「先煮烏頭與蜜」的煎法,亦強調減毒存效的傳統製劑智慧。
傳統服藥法
大黃3兩(別漬),甘草2兩(炙),烏頭10枚(炮,削皮),生薑半斤,桂心4兩,芍藥2兩,當歸2兩,蜜1斤。
上切。以水9升,煮取3升,烏頭別納蜜中煎,令得1升,投著湯中;去滓,分服3合,如人行三十里,又1服,日3次。不知,可至4合。
忌海藻、菘菜、豬肉、生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 本方中大黃、烏頭均有毒性,因此用藥時應遵醫囑,切勿擅自服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服藥後可能會出現腹瀉、便溏等副作用,患者應密切觀察自身情況,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同名稱方劑
五疰湯, 出處:《外台》卷十三引《小品方》。 組成:大黃3兩(别漬),甘草2兩(炙),烏頭10枚(炮,削皮),生薑半斤,桂心4兩,芍藥2兩,當歸2兩,蜜1斤。 主治:卒中賊風,遁屍鬼邪,心腹刺痛,大脹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