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烏膏方劑中含有烏頭,其主要原因如下:
- 烏頭性溫熱,入肺經,能散寒止痛,祛風濕,對於寒邪客於經絡所致的疼痛,具有很好的療效。二烏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麻木,寒濕凝滯等症,烏頭的溫散寒濕之效,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病痛。
- 烏頭與其他藥材配合,可發揮協同作用,例如與制附子、桂枝等藥材配合,可增強溫陽散寒、祛風濕的功效。二烏膏中還含有其他藥材,如熟地黃、當歸、川芎等,與烏頭配合使用,能更好地治療風寒濕痹,起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烏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永類鈐方》,主治「發背、蜂窩、疔瘡、便毒」,皆屬惡性瘡瘍。
- 發背:指生於背部之癰疽,多因氣血壅滯,熱毒凝聚而成,嚴重者可潰爛成片。
- 蜂窩瘡(蜂窩發):瘡形狀如蜂巢,多伴隨多處膿頭,瘡面深陷,屬重症癰瘍。
- 疔瘡:多因火毒結聚,瘡形雖小但根深,易走黃(敗血症)致死。
- 便毒:通常指梅毒性腹股溝腫塊或下疳,亦可泛指毒瘡腫硬者。
由此觀之,二烏膏針對熱毒壅盛、腐肉潰膿之惡瘡,具拔毒消腫之效。
二、組成與作用原理
(1)藥物配伍
- 川烏頭、草烏頭:二者皆為毛茛科烏頭屬劇毒藥物,氣味辛熱,傳統用於「破積聚、消腫毒」(《本經》)。二者合用,毒性相濟,藥力更峻。
(2)製法邏輯
新瓦研磨:
- 新瓦(或淨瓦)質地粗糙,利於將烏頭磨成細膏,同時瓦片浸水後陰涼之性可稍制烏頭燥烈。
- 「新汲水」指剛汲取的井水或泉水,性寒涼,能緩解烏頭火毒,避免過度刺激瘡面。
外敷方式:
- 瘡口已潰:塗藥於四周,避免直接接觸潰爛處,防劇痛或過度吸收毒性。
- 未潰瘡腫:全面厚敷,利用烏頭穿透之力引毒外發。
- 保濕要求:以水潤濕藥膏,維持藥性持續滲透,增強「託毒透膿」效果。
(3)治療機轉
- 以毒攻毒:烏頭辛烈之性可麻痹局部,抑制瘡毒蔓延,其毒性成分(烏頭鹼)能破壞瘡瘍周圍的病理組織,促進膿液排出。
- 辛熱透發:烏頭溫通走竄,能開泄腠理,促使深部邪毒外透,符合「瘍科宜溫」的理論。
- 消腫止痛:烏頭具麻醉作用,可緩解瘡瘍劇痛,其刺激性能引發局部充血,加速炎症消散。
此方體現「峻藥外用」的思維,避開內服毒性,專攻局部頑瘡。
傳統服藥法
川烏頭1個,草烏頭1個。
消惡毒諸瘡。
上將新瓦1塊,新汲水1桶,將2烏並瓦浸於水桶內。如無新瓦,於屋上取淨瓦亦可。候瓦濕透,即將川烏、草烏於瓦上磨成膏。
用磨藥手挑藥貼於瘡口四周;如未有瘡口,一漫塗藥如3-4重紙厚,上用紙條透孔貼蓋。如藥乾,用雞翎蘸水掃濕,如此不過3度。
本方原名二烏散,與劑型不符,據《永類鈐方》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淋巴腺炎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二烏膏, 出處:《瑞竹堂方》卷五。 組成:川烏頭1個,草烏頭1個。 主治:消惡毒諸瘡。主治:發背、蜂窩、疔瘡、便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