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頭為烏仙散中重要組成藥材,其入藥原因主要為:
- 祛風散寒: 烏頭性溫,味辛,具有較強的祛風散寒作用,可有效治療風寒引起的痺痛、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與烏仙散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驅寒效果。
- 活血止痛: 烏頭能通經活絡,活血止痛,尤其對於寒邪阻滯經絡引起的疼痛有顯著療效。烏仙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而烏頭的活血止痛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促進病症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烏仙散主治「陰證傷寒,四肢厥逆」。
- 陰證傷寒:指寒邪直中三陰(太陰、少陰、厥陰),屬裏寒實證。症狀可見畏寒踡臥、下利清穀、脈沉微等,因陽氣衰微,無法溫煦所致。
- 四肢厥逆:乃陽氣不能達於四末,手足冰冷甚至青紫,反映體內陽虛陰盛,氣血凝滯不通。
此方針對「寒凝陽鬱」之病機,以川烏為君藥,藉其大辛大熱之性,破陰回陽,散寒通脈,使陽氣得以布達,厥逆自解。輔以童便浸製,可能取其鹹寒反佐,緩和川烏燥烈之毒,同時引藥入陰分,直達病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材配伍與炮製特點
川烏(生用或製用):
- 辛熱大毒,歸心、肝、腎經,功能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本草綱目》載其「助陽退陰,功同附子而稍緩」,適用於陰寒內盛、陽氣閉阻之證。
- 童便浸製:童便性微寒,可製川烏毒性,亦能「降火滋陰」(《本草備要》),與川烏熱性相制相成,減其燥烈而不減其溫通之力。
- 曬至8分乾後風乾:去其濕氣而存藥性,使藥力專注於散寒。
臘茶調服:
- 臘茶(陳年茶)苦甘微寒,既能清頭目,又可制約川烏之熱性,防止過燥傷津,亦能引藥上行下達,調和氣機。
(2)治療機理推論
- 破陰回陽:川烏迅走十二經,開通關腠,驅逐寒邪,使陽氣得以宣通,四末得溫。
- 標本兼顧:
- 以童便製烏頭,既減毒又潛陽入陰,針對「陰寒內盛」之本;
- 茶調送服,助藥力周流全身,兼顧「陽鬱不達」之標。
- 速效救逆:方中僅用單味藥,炮製簡便(「用時旋取為末」),符合急救陰證厥逆的需求,強調「單刀直入」之效。
三、總結
烏仙散以川烏為核心,通過童便製法調和藥性,專攻陰寒內閉之重症。其組方邏輯體現「寒者熱之」「逆者正治」的原則,藉辛熱峻藥力挽陽氣,佐以反製之法,使藥性猛而不僨。適用於寒邪深伏、陽氣驟衰之急症,然須精準辨證屬純陰無熱者方可投用。
傳統服藥法
川烏不拘多少。
上藥用童便浸,不計日數,直至浸脫皮時,用水淨洗,切碎,曬至8分乾,便以紙袋盛,吊於當風處,用時旋取為末。
臘茶調下半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仙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七。 組成:川烏不拘多少。 主治:陰證傷寒,四肢厥逆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