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炁丹
YI QI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脾經 33%
肺經 16%
腎經 16%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一炁丹」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益氣扶正:人參為補氣藥之首,性溫而不燥,能益氣補脾,扶正固本。一炁丹為補益氣血之方,人參可提升整體元氣,增強抗病能力,有助於藥效發揮。
- 調和藥性:方中可能存在一些寒涼藥性成分,人參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使藥力更平和,減少副作用。
一炁丹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一炁丹多用於陽虛寒凝、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症,附子可溫暖脾腎陽氣,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寒凝證狀。
- 扶正祛邪: 附子溫陽之力可振奮正氣,提升機體抵抗力,同時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對於陽氣不足,寒邪入侵所致的疾病,附子可以起到雙重作用,有效治療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一炁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一炁丹」原載主治「脾腎虛寒」相關症候,包括:
- 泄瀉頻作(不時易瀉):因脾腎陽虛,運化失職,水濕下注所致。
- 腹痛:寒凝氣滯,經脈不通而痛。
- 陽痿、怯寒:腎陽衰微,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肢體、鼓動陽氣。
此方被歸類為溫補脾腎、散寒固澀之劑,側重於「虛寒證」之調理。
二、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一)藥物組成及性味歸經
- 汞(水銀):辛、寒,有毒,入心、肝、腎經。傳統用於攻毒殺蟲、抑菌消腫,外用治癰疽瘡瘍。
- 朱砂(HgS):甘、微寒,有毒,入心經。安神定驚,清熱解毒,外用可防腐斂瘡。
- 消石(硝石,KNO₃):苦、鹹、溫,有毒,入胃、大腸經。攻堅散結,破積瀉下。
- 硼砂:甘、鹹、涼,入肺、胃經。清熱解毒、防腐消炎,外用治口瘡目疾。
- 白礬:酸、澀、寒,入肺、脾、肝經。收斂止血、燥濕祛痰,外用解毒殺蟲。
- 信(砒霜,As₂O₃):辛、大熱,有大毒,入肺、肝經。劫痰截瘧、殺蟲腐蝕。
- 戎鹽:鹹、寒,入心、腎、膀胱經。涼血明目,軟堅散結。
(二)組方邏輯與可能功效
外用治癰機理:
- 方中汞、朱砂、砒霜、硼砂、白礬均具強效殺蟲解毒、腐蝕潰膿作用,配伍消石(硝石)可增強消腫破結之力,戎鹽助其軟堅。
- 此類礦物藥協同,能直接作用於癰腫表面,促使膿成潰破(「消結潰堅」),符合古代「以毒攻毒」的外治思想。
內服治虛寒的矛盾性:
- 從藥物性味觀之,多數成分性寒或有大毒(如汞、砒霜),與「溫補脾腎」的記載相悖。
- 可能邏輯:
- 砒霜的「大熱」特性:雖毒性劇烈,但古方中微量砒霜用於「劫痰」或溫陽(如「寒喘」方),可能藉其熱性暫振陽氣。
- 汞、朱砂的鎮攝作用:或用以固澀(如朱砂斂瘡),但內服風險極高。
- 校勘存疑:原方主治與組成可能存在傳抄誤差,或古代臨床實踐中另有配伍禁忌(如嚴格炮製、劑量控制)。
(三)治療原理推論
- 外用:以礦物藥毒性局部刺激,達到腐蝕消癰效果,符合古代瘍科「煨膿長肉」的治法。
- 內服(若確有應用):可能通過微量砒霜激發陽氣,搭配戎鹽引藥入腎,但風險與效益需嚴格權衡,現代已罕用。
三、總結
「一炁丹」組成以攻毒蝕瘡為主,與其記載的內服溫補功效存在矛盾,可能因古代醫家對毒性藥物的特殊應用經驗(如砒霜溫陽),或方劑傳承中主治與外治方混淆所致。其外用治癰機理明確,但內服安全性存疑,體現了古代中醫「毒藥猛劑」的特殊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汞1兩,朱砂3錢,消石2兩,硼砂3錢,白礬3兩,信3分,戎鹽2兩。
消結潰堅。
大癰用丹1分,小癰用丹半分,置於貼之中心,以紙刺孔,覆丹著腫上,勿令著肉,以免作痛起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一炁丹, 出處:《醫學集成》卷二。 組成:人參、附子、冰片、麝香。 主治:關格脈細挾冷者。
一炁丹,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人參、制附子各等分。 主治:脾腎虛寒,不時易瀉,腹痛,陽痿,怯寒。
一炁丹, 出處:《瘍醫雅言丹藥集方》。 組成:汞1兩,朱砂3錢,消石2兩,硼砂3錢,白礬3兩,信3分,戎鹽2兩。 主治:消結潰堅。主治: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