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附益母湯

參附益母湯

CAN FU YI M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2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0%
脾經 22%
腎經 16%
肺經 14%
肝經 8%
心包經 8%
心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肝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參附益母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益血,扶正固本: 益母草性寒涼,擅長活血化瘀,但若體質虛寒,氣血不足,單用益母草恐傷正氣。人參性溫,補氣益血,能扶正固本,與益母草相配,溫和藥性,避免寒涼傷正,更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

2. 緩解藥物副作用: 益母草活血化瘀,對於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淨等症有良好療效,但也會引起出血量增多或經期延長。人參補氣固血,能緩解益母草的副作用,使治療更安全有效。

參附益母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 益母草性寒,擅長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但對於一些陽虛體質的患者,單用益母草容易導致寒邪入侵,進一步加重病情。附子性熱,溫陽散寒,能中和益母草的寒性,避免寒邪損傷陽氣,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體質。
  2. 助益藥力: 附子具有回陽救逆、溫通經脈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益母草的藥效更好地發揮,使藥力更深入地到達病竈部位,達到更好的療效。

參附益母湯中包含益母草,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止痛: 益母草性涼,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效。對於因血瘀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產後瘀阻等症狀,可起到改善作用。
  2. 清熱解毒、消腫: 益母草亦具清熱解毒、消腫之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乳腺炎、外傷腫痛等症狀,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參附益母湯中,益母草與人參、附子等藥材共同作用,可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達到活血化瘀、補氣固脫、止痛消腫等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參附益母湯」主治「婦人子方下地,即昏暈不語,氣血雙脫者」,意指產婦於分娩後,因氣血驟然大量流失(如產後大出血),導致氣血雙脫,出現昏暈不語、意識喪失、瀕臨虛脫或休克之危證。此類狀況於中醫屬於「脫證」,源於元氣暴脫、陰陽離決的緊急狀態。

組成與方義解析

此方僅三味藥:人參、附子、益母草,屬小方急劑,專為氣血暴脫而設,其配伍邏輯如下:

  1. 人參(一兩)——大補元氣,固脫復脈
    人參為「拯危救脫」要藥,功專補氣攝血,尤其針對氣隨血脫之證。其大補元氣之力,能迅速提振五臟功能,尤擅強心固脫,防陽氣散亡。

  2. 附子(一錢)——回陽救逆,溫通命門
    附子為「回陽第一品藥」,性大熱,通行十二經,能溫補命門之火,振奮衰竭之陽氣,與人參相配(即參附湯之基礎),共奏益氣回陽之效,挽救陰陽離決之危。

  3. 益母草(二錢)——化瘀生新,兼顾胞宮
    益母草專入血分,在此方中量輕(僅二錢),非主攻活血,而是取其「生新血、祛瘀滯」之性,防產後惡露瘀阻影響氣血回生。少量用之,既可避免耗血,又能助胞宮復舊。

治療原理

此方以**「固氣攝血、回陽救逆」**為核心,針對產後氣血暴脫之病機:

  • 氣脫為急:人參大補元氣,附子回陽固脫,兩者合力挽留一線生機,穩定血壓與心陽功能。
  • 血脫為本:氣能生血,人參補氣以助生血,益母草輕清調血,促氣血相生。
  • 艾灸協同:原文強調配合艾灸頭頂百會穴(諸陽之會),以溫通陽氣、醒神開竅,進一步增強回陽蘇厥之效。

此方體現中醫「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的急救思路,通過峻補氣陽,為後續調養爭取時間。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附子1錢,益母草2錢。
水煎服。遇此等症,急用一人抱住產母,頭頂心解開,以艾火急灸之,必然出聲;然後以參附益母湯救之,多有生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參附益母湯, 出處:《辨證錄》卷十二。 組成:人參1兩,附子1錢,益母草2錢。 主治:婦人子方下地,即昏暈不語,氣血雙脫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