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參附接命膏方中使用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大補元氣,回陽救逆: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固脫生津之功效。對於元氣衰竭、陽氣不足,出現脈微欲絕、肢冷汗出等危重症狀者,人參能起到回陽救逆、扶正固本的作用。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參附接命膏中其他藥材如附子、肉桂等性辛熱,容易燥烈傷陰,人參的甘溫性恰好能起到調和藥性、防止燥烈傷陰的作用,並能協同其他藥材,增強整體療效。
參附接命膏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救逆,迴天乏術: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通經絡、補火助陽的功效。在危重症狀,如陽氣虛衰、脈微欲絕、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情況下,附子可溫煦陽氣,回陽救逆,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2. 助參芪扶正,固本培元: 參附接命膏中以人參、黃芪為君藥,補氣益氣,扶正固本。附子作為臣藥,可溫補脾腎,助參芪之力,增強補氣效果,使正氣充足,抵抗邪氣,達到扶正祛邪之效。
附子性烈,不可單用,需與其他藥物配伍,方能發揮其效用。參附接命膏中,附子與人參、黃芪等藥材相配伍,相互協調,達到溫陽救逆、扶正固本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參附接命膏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痨弱」(虛勞羸弱至極)、「喉音啞」(肺腎陰精虧損,金破不鳴)、「飲食不進」(脾胃氣陽衰敗)、「肚腹疼痛」(中焦虛寒,氣血失溫)。古代醫家視此證為「癆瘵將危」,乃五臟氣血陰陽俱虛,尤以脾腎陽衰為主,膏藥外貼丹田(臍下),藉溫通之力挽回垂絕之陽。
組成與藥理邏輯解析
1. 核心藥物配伍
- 人參(8兩):大補元氣,固脫復脈,挽救「痨弱」之氣虛欲脫。
- 大附子(8兩):回陽救逆,溫通十二經,散寒止痛,針對「肚腹冷痛」及陽衰欲絕。
- 天鵝油(2斤):古法認為其性溫潤,能透皮入裡,載藥行於經絡,兼有滋養之效(現代可代以鵝脂或他種動物油)。
- 東丹(1斤,即鉛丹):解毒斂瘡,外用助膏藥黏附,並引藥入裡。
- 麝香(5錢):芳香走竄,透關達絡,助藥力速效,破除陰寒凝滯。
2. 製法與外用原理
- 慢火熬膏:使附子毒性減緩,人參有效成分溶出,油丹化合為膏,利於黏貼滲透。
- 貼丹田連臍:神闕穴(臍)為先天之本,通五臟真氣,外敷可溫腎陽、補脾氣,激發先天後天根本。
3. 與內服藥協同作用
內服「河車回天丸」(紫河車為主),紫河車乃血肉有情之品,大補精血。外膏回陽,內丸填精,形成「陽生陰長」之勢,針對癆瘵陰陽兩竭之危候。
4.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溫陽固脫」為急,佐以「通絡開閉」。人參、附子峻補元陽,麝香開竅破滯,鉛丹與油脂為賦形載體,共成「從外治內」之法。其效不僅在止痛開音,更在通過經絡溫煦,激發臟腑自復之機,符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則。
總結
參附接命膏以「參附」大劑回陽為君,結合麝香之走竄、天鵝油之潤透,專攻陽衰寒凝、氣血閉阻之危候。其外用設計避開虛不受補之弊,直達病所,堪稱古代急救外治法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人參8兩,大附子8兩。
上為粗末,將天鵝油2斤浸半月。慢火熬至焦黑,絞去滓,再熬至滴水成珠,再入東丹1斤,慢熬成膏。
待溫,加入麝香5錢,攤苧絲上貼在丹田處連臍。內服河車回天丸。癆瘵將危貼此回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參附接命膏, 出處:《玉案》卷四。 組成:人參8兩,大附子8兩。 主治:癆弱,喉音啞者,飲食不進,肚腹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