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天麻飲中包含天麻,主要原因如下:
- 主治風痰阻絡,頭痛眩暈:天麻為常用中藥,具有平肝熄風、止痙鎮痛之效。其性平,味甘,入肝經,可有效治療風痰阻絡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天麻飲中加入天麻,正是利用其藥性,以達到治療目的。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天麻飲中通常會搭配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芍等,以增強其治療效果。天麻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風痰阻絡、頭痛眩暈的功效。
「天麻飲」中的烏頭,同樣利用其強烈的溫經散寒及止痛效果,用於治療由寒邪引起的疼痛,特別是腹痛、腰腿痛等。烏頭與天麻相配,可以增強溫中散寒的效果,緩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天麻飲」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天麻(明亮者):平肝熄風、止痛定驚。
- 川烏(炮製去皮):散寒除濕、溫經通絡。
古籍記載主治功效:
《活幼心書》、《証治準繩‧幼科》、《小兒諸證補遺》等古籍皆記載「天麻飲」主治「諸般風搐,不省人事」,即各種原因引起的抽搐、昏迷不醒之證。
綜合分析治療原理:
綜合各古籍描述,「天麻飲」主要針對小兒慢脾風(慢驚風)的嚴重階段,其病機多為脾胃虛弱,久病不癒,導致虛風內動,侵入經絡。具體分析如下:
病因病機:
- 脾胃虛弱為本: 小兒因吐瀉日久不癒,導致脾胃虛弱。脾主運化,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氣機升降失常,易生內風。
- 虛極生風: 脾胃虛弱日久,導致陰陽失衡,虛陽外浮,生出內風。
- 風入經絡: 虛風內動,侵入經絡,導致手足搖動、昏沉不醒等症狀。
- 虛實夾雜: 病情發展至嚴重階段,可能出現痰涎,但其根本仍為虛。
藥物功效分析:
- 天麻: 性味甘平,主要作用為平肝熄風、止痛定驚。針對病機中肝風內動之象,能有效止息抽搐、改善神昏。
- 川烏: 性味辛熱,歸心、肝、腎經,能散寒除濕、溫經通絡。此處用川烏,意在溫散經絡之寒邪,因久病虛損,體內多有寒邪滯留,且風邪入絡,往往夾寒,故用之溫散。
方劑配伍意義:
天麻與川烏配伍,一平肝熄風,一溫經散寒,相輔相成。天麻專治肝風,川烏則能溫通經絡,祛除寒邪,有助於藥效直達病所。二藥合用,針對虛風內動,兼夾寒邪之病機,能有效改善抽搐昏迷之症。
臨床表現與治療對應:
- 諸般風搐: 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抽搐,包括手足搖動、瘛瘲等。天麻有良好的熄風定驚作用,能緩解抽搐症狀。
- 不省人事: 指昏迷不醒。因風邪上擾,神明失守,導致意識障礙。天麻亦能開竅醒神。
- 慢脾風(慢驚風)的嚴重階段: 病程較久,正氣衰弱,出現虛寒之象,故需溫散寒邪。
- 《小兒諸證補遺》提到: 「小兒慢脾風證,自慢驚傳變而成也,始因吐泄,經久不治,致胃弱脾虛,虛極生風,風入經絡」,明確了慢脾風(慢驚風)的病因病機,此方能針對根本病機,從內調理,故能治療此類危證。
總結:
「天麻飲」針對小兒慢脾風(慢驚風)後期,虛風內動、入絡導致的抽搐、昏迷之證,以天麻平肝熄風、止痛定驚為主,佐以川烏溫經通絡、散寒除濕,達到熄風止搐、開竅醒神之效。此方為治療慢脾風嚴重階段的重要方劑之一,能有效改善病情,使病人轉危為安。
傳統服藥法
天麻(明亮者)7錢,川烏(炮製,去皮)7錢。
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3片,侵火煎若稀糊,不拘時候,勤與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天麻飲,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天麻(明亮者)7錢,川烏(炮制,去皮)7錢。 主治:諸般風搐,不省人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