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天麻注射液的組成中,包含天麻,其主要原因有二:
- 藥效來源:天麻本身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痛的藥效,其有效成分天麻素、天麻多糖等,能有效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抑制神經興奮性,從而達到治療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的效果。
- 臨牀驗證:經長期臨牀應用和研究證實,天麻注射液對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面肌痙攣等疾病療效顯著。注射劑型方便快捷,能快速有效地將藥物成分輸送到病竈部位,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天麻注射液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以天麻為核心,傳統中醫認為天麻性味甘平,歸肝經,具「平肝熄風、祛風定驚」之效,主治與風、驚、肝陽上亢相關之病症:- 眩暈綜合症:天麻能平息肝風,古代用於「風痰上擾」所致之眩暈(如《本草綱目》載「治風虛眩暈頭痛」)。
- 血管性頭痛:肝陽化風或風邪上攻頭目時,天麻可抑肝風、通絡止痛。
- 面肌痙攣:屬「肝風內動」範疇,天麻祛風解痙,緩解經筋拘急。
- 神經衰弱:與「肝不藏魂」相關之失眠、驚悸,天麻透過定驚安神改善。
- 中風後遺症:針對風痰阻絡之肢體麻木、言語不利,天麻祛風痰、通經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論
- 單方專效:天麻注射液為單味提取,集中天麻「息風止痙」之力,現代藥理研究其含天麻素(Gastrodin),可調節中樞神經系統,抑制過度興奮,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
- 肌肉/穴位注射:
- 肌肉注射:直接進入血循環,快速發揮鎮靜、抗驚厥作用,適用於急性痛症(如頭痛、面痙)。
- 穴位注射:結合經絡理論,將藥效導向特定經穴(如風池、太衝),增強「引藥歸經」之力,針對中風後遺症之肢體功能障礙更佳。
- 從「風」論治:無論外風(面痙、頭痛)或內風(眩暈、中風),天麻皆能透過「祛風—解痙—通絡」三層作用,調節神經—血管異常放電,符合中醫「異病同治」原則。
總結:此方以天麻之傳統藥性為基礎,透過現代製劑技術強化其「治風」核心,從肝論治多類神經—血管功能失調病症,體現中醫「風病用風藥」之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平肝熄風,祛風定驚。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1日1次。或穴位注射。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天麻注射液, 出處:南京中醫學院制藥廠。 組成:天麻。 主治:平肝熄風,祛風定驚。主治:眩暈綜合症,血管性頭痛,面肌痙攣,神經衰弱,中風後遺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