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養真丹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的功效,可有效改善眩暈、頭昏、肢體麻木等症狀,對於肝風內動引起的頭風、目眩、痙攣等病症有顯著療效。
- 祛風止痛: 天麻可祛風止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可與其他藥物配合,增強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養真丹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證候以「肝虛受風邪侵襲」為核心,兼及氣血瘀滯、痰濕阻絡之變證。具體表現可分三層:
- 筋脈失養:肝主筋、藏血,肝虛則手足頑麻、腳膝無力,甚則癱瘓半身不遂,反映風邪引動內虛,經絡氣血不暢。
- 痰瘀互結:言語謇澀、頭目昏眩,屬痰涎上擾清竅;遍身疼痛、産後瘀血,乃營氣凝滞、血行不暢之象。
- 虛中夾實:本質為肝腎不足(如巴戟、牛膝、蓯蓉所對證),然外風引動內風,夾雜痰濕瘀血,形成本虛標實之複雜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補益肝腎,固本培元
- 巴戟天、牛膝、蓯蓉、補骨脂:溫補肝腎,強筋骨,針對肝虛及下元不足。
- 益智仁、薯蕷、白朮:健脾益氣,輔助後天以養先天,兼化濕痰。
二、活血通絡,化瘀止痛
- 沒藥、乳香、薑黃、川山甲:活血散瘀,通經止痛,專治營氣凝滞、跌撲瘀血。
- 川楝子、香附、青皮:疏肝行氣,氣行則血行,助化瘀滯。
三、祛風化痰,通利關節
- 晚蠶蛾、蒼朮:祛風燥濕,前者尤擅治頑痺,後者除痰濕。
- 蛤蚧、丁香:溫腎納氣,兼化痰濁,改善痰涎上壅。
四、溫通行氣,助藥達所
- 沉香、檀香、木香、縮砂仁: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並引藥入經。
- 茴香、青鹽:暖下焦、散寒濕,助陽氣布散。
五、調和諸藥,緩急護中
- 甘草:調和藥性,緩急止痛,兼護脾胃。
配伍特點:
全方以「補肝腎為本,化瘀通絡為標」,標本兼治。酒浸麵糊為丸,取其辛溫通行之性,增強活血效應;溫酒送服,助藥力直達病所。針對風痰瘀阻絡之證,通過補虛、化瘀、祛痰、行氣四法並用,恢復氣血周流,契合「養真」(調養真元)之名。
總結:此方多層次調理肝腎氣血,適用於虛實夾雜之風證、痛證,尤重「通補並行」,體現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哲學。
傳統服藥法
補骨脂(炒)半兩,益智仁半兩,晚蠶蛾(微炒)半兩,沒藥(研)半兩,丁香半兩,青鹽(研)半兩,川山甲(炙)半兩,茴香3錢,白朮3錢,乳香(研),南青皮3錢,沈香(銼)1兩,香附子(炒)1兩,薑黃1兩,薯蕷1兩,木香1兩,甘草(炙)1兩,巴戟(去心)1兩,川楝子(去皮及子,麩炒黃色)1錢,牛膝(酒浸1宿)7錢,蓯蓉(酒浸1宿)7錢,檀香7錢,蒼朮3兩(酒浸二宿),蛤蚧1對,縮砂仁半兩。
上為細末,酒浸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丸,空心及食前溫酒送下,1日2次。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養真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養真丹, 出處:《醫學入門》卷四。 組成:四物湯加羌活、天麻各等分。 主治:肝虛,爲四氣所襲,手足頑麻,腳膝無力,及癱瘓痰涎,半身不遂,言語謇澀,頭目昏眩,營氣凝滯,遍身疼痛;兼治産後中風,墜墮瘀血。
養真丹, 出處:《禦藥院方》卷六。 組成:補骨脂(炒)半兩,益智仁半兩,晚蠶蛾(微炒)半兩,沒藥(研)半兩,丁香半兩,青鹽(研)半兩,川山甲(炙)半兩,茴香3錢,白朮3錢,乳香(研),南青皮3錢,沉香(銼)1兩,香附子(炒)1兩,薑黃1兩,薯蕷1兩,木香1兩,甘草(炙)1兩,巴戟(去心)1兩,川楝子(去皮及子,麸炒黃色)1錢,牛膝(酒浸1宿)7錢,蓯蓉(酒浸1宿)7錢,檀香7錢,蒼朮3兩(酒浸2宿),蛤蚧1對,縮砂仁半兩。 主治:陰衰消小,痿弱不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