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川芎丸」中的「川芎」為主要藥材,其在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頭痛、頭昏、肢體麻木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行氣止痛: 川芎能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疼痛、脘腹脹滿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川芎是「大川芎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相關病症,發揮藥效。
大川芎丸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而天麻則以祛風止痙、平肝熄風見長。兩者結合,可有效改善因氣血瘀阻、肝風內動引發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 降低毒性,提高安全性:川芎性溫,用量過大易致燥熱,而天麻性平,可緩解川芎的燥熱之性,使其更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避免藥物副作用的發生。
主治功效
大川芎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根據多篇古文記載,大川芎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首風:新沐浴後感受風邪,出現頭痛、眩暈、頭面多汗、惡風等症狀。
- 眩暈眩急:頭暈目眩,感覺自身或周圍景物旋轉。
- 偏正頭痛:各種原因引起的偏頭痛或全頭痛。
- 風寒相搏:風邪與寒邪共同侵襲人體,出現頭痛、身體拘倦等症狀。
- 胃膈痰飲:痰飲停聚於胃脘,阻礙氣機,導致頭痛、眩暈等症狀。
- 身體拘倦:肢體困重,活動不利。
- 心忪煩熱:心悸不安,煩躁發熱。
- 頸項緊急:頸部僵硬,活動受限。
- 肩背拘倦:肩背部痠痛,活動不利。
- 肢體煩疼:四肢煩躁疼痛。
- 皮膚瘙癢:皮膚瘙癢不適。
- 腦昏目疼:頭腦昏沉,眼睛疼痛。
- 鼻塞聲重:鼻腔阻塞,說話聲音重濁。
- 面上遊風:面部感覺有風邪遊走,或有蟲行感。
治療原理
大川芎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祛風」、「化痰」、「活血」等理論。
祛風:
- 方中川芎、天麻、薄荷、防風、細辛等藥物均具有祛風作用。川芎、天麻為主藥,可祛風止痛,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薄荷、防風、細辛可疏散風邪,減輕頭面部症狀。
化痰:
- 痰飲是導致頭痛、眩暈的常見病因之一。方中桔梗可宣肺化痰,配伍川芎、天麻等祛風藥,可加強化痰止暈的功效。
活血:
- 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的作用,可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因血瘀引起的頭痛。
清頭目、利咽膈:
- 薄荷、桔梗等藥物具有清利頭目、利咽膈的作用,可緩解頭暈目眩、鼻塞聲重、咽喉不適等症狀。
緩急止痛:
- 甘草具有緩急止痛的作用,可協調諸藥,減輕頭痛等症狀。
總結
大川芎丸以川芎、天麻為主藥,配伍多種祛風、化痰、活血藥物,具有祛風散寒、化痰止暈、活血止痛的功效,適用於風寒痰飲引起的頭痛、眩暈等症狀,尤其對於新沐後感受風邪引起的首風有較好的療效。其治療原理是通過祛風邪、化痰飲、活血脈來達到止痛、止暈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川芎1斤,天麻4兩。
上為末,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煉蜜為丸,每兩作10丸。
每服10丸,空腹以酒送下,日3次。稍加至3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川芎丸, 出處:《宣明論》卷二。 組成:川芎1斤,天麻4兩。 主治:首風,眩暈眩急,外合陽氣,風寒相搏,胃膈痰飲,偏正頭痛,身拘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