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芎麻湯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胃經。其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經絡瘀阻,緩解疼痛。對於因血瘀導致的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川芎能有效改善。
- 升陽舉陷,益氣通陽:川芎亦有升陽舉陷之功,能提振陽氣,改善氣血運行。此功效在治療陽虛氣陷導致的頭昏眼花、四肢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時尤為顯著。
因此,芎麻湯中包含川芎,旨在通過其活血化瘀、止痛消腫、升陽舉陷等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芎麻湯中含有天麻,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能平息肝陽上亢,鎮靜安神,對於風痰阻絡、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祛風止痛: 天麻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風邪入侵所引起的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
芎麻湯中的天麻,與川芎、白芍等藥材共同作用,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芎麻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芎麻湯由川芎、天麻兩味藥物組成,傳統主治「風痰頭痛,眩暈欲吐」。此症多因風邪夾痰上擾清竅,導致頭部經氣不利,痰濁阻滯,引發頭痛、眩暈、噁心欲吐等症狀。
- 風痰頭痛:風性善行數變,易挾痰上攻頭目;痰濁黏滯,阻遏清陽,故頭痛多見昏沉脹痛,時發時止。
- 眩暈欲吐:痰濁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擾動胃氣,故發眩暈,伴隨噁心嘔吐感。
此方常配合「青州白丸子」使用,以增強化痰熄風之效,針對痰濕偏重、風痰上擾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 川芎(辛溫):
- 專入肝膽經,為「血中氣藥」,能上行頭目,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針對風邪頭痛,能疏散外風、通竅止痛;其辛散之性亦有助於化解痰瘀互結。
- 天麻(甘平):
- 歸肝經,為「定風聖藥」,擅長平肝熄風、通絡化痰。
- 可平息內風,緩解眩暈,並化解痰濁上蒙之證。
- 川芎(辛溫):
協同作用
- 川芎偏動(行氣活血),天麻偏靜(熄風定眩),一動一靜,共調風痰。
- 川芎助天麻上行祛風,天麻制約川芎過散之性,避免耗氣傷陰。
- 二藥均入肝經,針對「肝風夾痰」病機,共奏祛風化痰、通絡止痛之效。
治療原理
- 祛風化痰:風熄則頭痛止,痰消則眩暈除。
- 通絡定眩:川芎通竅活血,改善頭部氣血循環;天麻鎮靜熄風,穩定內風擾動。
- 標本兼顧:川芎治標(止痛),天麻治本(熄風化痰),合方標本同治。
三、推論延伸應用
此方藥簡力專,除傳統所述症狀外,現代或可延伸用於:
- 偏頭痛(屬風痰證者)
- 梅尼爾氏症(痰濕中阻型眩暈)
- 高血壓頭痛(肝陽上亢輕證,需配伍其他藥物)
總結
芎麻湯雖僅兩味,然配伍精當,透過風痰並治、動靜結合,針對「風痰上擾」核心病機,體現中醫「簡方治大病」的辨證思維。配合青州白丸子時,更強化痰之功,適用於痰濕偏盛之眩暈嘔逆。
傳統服藥法
川芎、天麻。
以此方送下青州白丸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芎麻湯, 出處:《金鑑》卷四十三。 組成:川芎、天麻。 主治:風痰頭痛,眩暈欲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