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散

川芎散

XIO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肝經 25%
膽經 25%
心包經 25%
心經
肝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川芎散以川芎為名,當然包含川芎,這是因為川芎是此方劑的君藥,也是方劑的核心藥物。

川芎具有活血行氣、止痛通竅的功效,對於頭風頭痛、肢體麻木、月經不調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在川芎散中,川芎起著主導作用,引導其他藥物發揮功效,治療病症。

此外,川芎散的組成中還包含其他藥物,如白芷、羌活、防風等,這些藥物與川芎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川芎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病症
本方針對「寒濕腳氣」,表現為下肢腫脹、滿悶疼痛,行走困難,症狀時發時止,病程遷延數年。此證多因寒濕之邪侵襲經絡,氣血凝滯,導致血行不暢、經脈痹阻。濕性重濁,寒主收引,故見腫痛、行動不便;寒濕膠著,病程纏綿,故反覆發作。

功效推論
川芎散以溫酒送服,旨在「散寒除濕、活血行氣」。川芎辛溫,能上行頭目、下行血海,外徹皮毛、旁通四肢,為「血中氣藥」,具祛風止痛、活血通絡之效;溫酒助藥力循行,增強散寒活血之功。二者相配,寒濕得溫則散,氣血得行則痛止,故能緩解腳氣腫痛、改善步履維艱之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單藥核心作用

  1. 川芎
    • 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膽、心包經。
    • 藥理
      • 辛散溫通,走而不守,能活血祛瘀、行氣開鬱,針對寒濕所致的氣滯血瘀。
      • 通達四肢,尤其善治下肢經絡痺阻,《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中風入腦,腳弱拘攣」,可見其對下肢病症的專長。
    • 配伍特點:單用川芎力專效宏,集中藥力破解寒濕瘀結,避免復方可能產生的藥性牽制。

治療原理

  1. 散寒通絡:川芎辛溫配合溫酒,溫化寒濕之邪,解除經脈拘急。
  2. 行血止痛:活血祛瘀,改善局部氣血壅滯,消除腫滿疼痛。
  3. 升發陽氣:川芎性升,可提振陽氣以驅下焦寒濕,標本兼顧。

方劑設計邏輯
此方體現「簡效直攻」的思路,針對寒濕腳氣的關鍵病機(氣血凝滯),以川芎直達病所,配合溫酒增強藥勢,無需繁複配伍即可奏效,符合古代「單方驗方」的臨床智慧。其效速而專,適於急性發作或久病標實明顯者,若正氣虛弱則需另行加味。

傳統服藥法


川芎。
上為末。
每服2錢,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心絞痛子宮肌瘤肺結核胰臟炎腳氣病麻痺鼻塞神經性厭食症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腦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

相同名稱方劑


川芎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一。 組成:川芎1兩。 主治:寒濕腳氣,腫滿疼痛,行步艱難,或發或癒,延引歲月。

川芎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四二引《肘後方》。 組成:川芎。 主治:妊娠因墜倒僕,胎不轉動,腹內疼痛,腰重,及子死腹中不出。

川芎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 組成:川芎1兩,防風(去叉)1兩,羌活(去蘆頭)1兩,甘草(炙)3分,當歸(焙)1兩。 主治:瘡中風,疼痛不可忍。

川芎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四引《聖惠》。 組成:川芎2兩,芍藥2兩,黃芩2兩,桂心1兩,甘草2兩(炙)。 主治:産後血氣不散,體虛,乍寒乍熱,骨節疼痛,四肢少力。

川芎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一。 組成:川芎1兩,桂心1兩,木香1兩,當歸1兩(銼,微炒),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産後血氣與冷氣相搏,上攻心痛。

川芎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川芎1兩,防風1兩(去蘆頭),葛根1兩(銼),旋覆花半兩,白蒺藜2兩(微炒,去刺),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石膏2兩,甘菊花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風頭痛,或時旋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