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草六木湯的組成中,包含天麻,主要原因在於:
- 祛風止痙: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之效,能有效治療因肝風內動導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五草六木湯主治風痰阻絡,氣血瘀滯所致的半身不遂,而天麻可疏通經絡,化解風痰,緩解痙攣,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病目的。
- 平肝潛陽:天麻能平肝潛陽,抑制肝陽上亢,有效控制因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昏眼花、耳鳴、失眠等症狀。五草六木湯中,天麻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能夠更好地達到平肝潛陽、息風止痙的作用,從而治療風痰阻絡引起的半身不遂。
五草六木湯中加入蒼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通鼻竅: 蒼耳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對於風寒襲肺、鼻塞流涕、頭昏腦脹等症狀,蒼耳能有效改善。
- 祛風止癢,消腫止痛: 蒼耳亦可祛風止癢,消腫止痛。對於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蒼耳可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五草六木湯中加入蒼耳,旨在增強其疏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止癢、消腫止痛等功效,以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草六木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久年風癘」,屬中醫風病範疇,多指歷積年久之風邪深伏、經絡閉阻所致頑固皮膚病或痹證,如麻風(癘風)、慢性濕疹、關節腫痛等。其特徵為病程纏綿、病勢深痼,常伴氣血凝滯、痰瘀互結。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六木通絡祛風
- 椿、槐、桃、柳、桑、楮六種樹枝:均屬「枝類」藥材,枝者走肢節,傳統取類比象以通利四肢經絡。
- 桃枝、柳枝:辛散活血,祛風除濕,《本草綱目》載其治「風痹攣痛」。
- 槐枝:涼血解毒,適用於風熱夾毒之證。
- 桑枝:祛風濕、利關節,善治上肢痹痛。
- 椿根白皮(或枝):苦澀燥濕,清熱殺蟲,對皮膚瘡癬有效。
- 楮枝(枸樹):利尿消腫,或取其疏通水濕之效。
- 六木合用,側重「以枝達肢」,穿透力強,開泄腠理,逐深伏風濕。
- 椿、槐、桃、柳、桑、楮六種樹枝:均屬「枝類」藥材,枝者走肢節,傳統取類比象以通利四肢經絡。
五草清熱解毒
- 蒼耳草:辛溫透表,擅治「風濕周痹」(《神農本草經》),尤其頭面風濕瘡癢。
- 金銀藤(忍冬藤):清熱解毒絡,治熱毒痹痛。
- 辣蓼:辛溫散瘀,外用內服皆可祛風濕、消腫痛。
- 乾茄柯(茄蒂或莖):古籍載其散血消腫,或助清熱利濕。
- 天麻:雖非草本,但息風通絡,針對「內風」而設,與諸祛外風藥協同,標本兼顧。
酒煎助藥勢
- 酒性辛熱,能溫通血脈、增強諸藥透達之力,尤適久病絡瘀者。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枝類」為核心,結合草本清透,構成「通絡為主、清散為輔」的立方邏輯:
- 以木行氣:枝類橫走四肢,疏通經絡,破除風濕痰瘀膠結。
- 以草達表:清熱解毒藥從氣分透發,防風鬱化熱生毒。
- 酒行藥力:借酒勢直驅病所,針對「久病入絡」特性。
潛在應用延伸
從組成推測,除風癘外,或可適用於:
- 風濕痹痛日久,關節變形(類似現代類風濕關節炎)。
- 皮膚頑疾如牛皮癬、慢性蕁麻疹,屬風濕熱毒交結者。
此方體現「取象比類」與「通絡解毒」的古代用藥思維,符合風病「初病在經,久病入絡」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椿樹枝、槐樹枝、桃樹枝、柳樹枝、乾茄柯、桑樹枝、楮樹枝、天麻、蒼耳草、金銀藤、辣蓼。
酒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五草六木湯,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椿樹枝、槐樹枝、桃樹枝、柳樹枝、乾茄柯、桑樹枝、楮樹枝、天麻、蒼耳草、金銀藤、辣蓼。 主治:久年風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