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陰返魂丹

濟陰返魂丹

JI YIN FAN HUN D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6%
膽經 16%
心經 16%
膀胱經 16%
肝經
脾經
腎經
膽經
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濟陰返魂丹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的功效。其可有效緩解肝陽上亢、風邪內擾所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濟陰返魂丹主要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肝風內動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因此加入天麻以平息肝風,促進患者神志恢復。
  2. 祛風止痛: 天麻還具有祛風止痛的作用,可緩解因風邪侵襲所致的頭痛、頭脹、肢體疼痛等症狀。濟陰返魂丹中的其他藥物如石決明、鉤藤等亦具清肝明目、息風止痛的作用,與天麻協同作用,加強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濟陰返魂丹之傳統功效主治

本方原名「濟陰返魂丹」,又名「益母丸」,出自《太平聖惠方》,為婦科專方。主要用於治療**「婦人胎前産後諸疾危證」**,具體包括:

  1. 胎前諸證
    • 妊娠期臍腹疼痛(或腹中鳴動),血滯氣逆所致胎動不安。
    • 氣血失調、經絡壅滯引發的胎產不順。
  2. 産後諸證
    • 産後惡露不下或瘀血內阻,導致臍腹刺痛。
    • 血虛氣弱、魂魄不寧,症見心神恍惚、煩悶眩暈。
  3. 調理血氣
    • 破血行滯以通經絡,養血和營以安脈息,兼具「破瘀」與「補養」雙向調節之效。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藥:野天麻(茺蔚子)

  • 性味歸經:辛、微苦,微寒,入心包、肝經。
  • 核心作用
    1. 活血調經
      • 茺蔚子為益母草之果實,其性善走散,能破血瘀、通經絡,針對胎產瘀阻(如惡露不下、產後腹痛)。
      • 製成「熬膏」或「丸劑」,緩行藥力以持續化瘀。
    2. 養血安神
      • 「安魂定魄」之效,源自其調和肝血、平息內風,改善產後血虛肝亢所致心神不寧。
    3. 雙向調節
      • 既能行血(破血痛),又能養血(調脈息),符合婦科「以血為本,以通為補」之理。

配伍與劑型邏輯

  1. 根、葉、花子同用
    • 葉與花子:偏行氣活血,用於急性瘀滯(如產後刺痛)。
    • 根燒存性:炭藥止血,酒服以行藥勢,適合產後血崩兼瘀者。
  2. 煉蜜為丸
    • 蜂蜜甘緩,既可中和茺蔚子寒性,又可護胃潤脈,適用於長期血氣虛弱之體。
  3. 隨證加減
    • 米飲送服(胎前腹痛):取粳米補中氣,緩解急痛。
    • 酒服(産後瘀阻):酒性溫通,助藥力速達病所。

整體治療思維

此方以「通補兼施」為核心,結合茺蔚子之活血養血特性,針對婦人「血瘀—血虛」並存的病機:

  • 破血不傷正:透過蜜丸緩釋藥性,避免攻伐過度。
  • 養血不留瘀:根炭止血與生藥行血並用,標本兼顧。

延伸推理:可能應用範圍

  1. 月經病:血瘀經閉、經行腹痛。
  2. 產後復舊:子宮復舊不全、產褥感染輕證。
  3. 心系症狀:血瘀化熱所致煩躁失眠(「安魂定魄」的延伸應用)。

此方體現中醫「異病同治」原則,凡屬氣血逆亂、瘀滯胞宮者,均可權變使用。

傳統服藥法


野天麻(即茺蔚子也。花正開時,連根收採,陰乾,用葉及花子,忌鐵器)。
安魂定魄,調順血氣,破血痛,養脈息,調經絡。
以石器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隨證嚼服,用湯使;其根燒存性為末,酒服。其藥不限丸數,以病癒為度;或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又可搗汁濾淨,熬膏服之。胎前臍腹痛或作聲者,米飲送下;胎前產後,臍腹刺痛,胎
返魂丹(《袖珍》卷四引《聖惠》)、秘方益母丸(《玉機微義》卷四十九)、益母丸(《普濟方》卷三五六)、濟明丹(《臞仙活人心方》)、益母草丸(《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濟陰返魂丹,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五引《産寶》。 組成:野天麻(即茺蔚子也。花正開時,連根收採,陰乾,用葉及花子,忌鐵器)。 主治:安魂定魄,調順血氣,破血痛,養脈息,調經絡。主治:婦人胎前産後諸疾危證。

濟陰返魂丹, 出處:《醫統》卷八十五。 組成:益母草8兩(端午日或小暑日收採,連根置透風處陰乾,用時以手摘去根,不犯鐵器,石臼搗爛,磨羅爲細末聽用),川當歸7錢,赤芍藥6錢,南木香5錢。 主治:橫生逆産,胎前産後一切諸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