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丸

骨刺丸

GU C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外傷科學》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心經 18%
脾經 18%
腎經 13%
肺經 9%
胃經 9%
膀胱經 4%
膽經 4%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骨刺丸」中的烏頭,是一種強效的溫經散寒藥材,具有顯著的止痛作用。烏頭常被用於治療因寒邪侵襲導致的關節疼痛、風濕痹痛等疾病,通過其溫經散寒的功效來緩解疼痛。

骨刺丸方劑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骨刺疼痛常因寒邪侵襲、經絡瘀阻所致,細辛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2. 引藥入骨:細辛性溫走竄,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骨骼,加強藥效。骨刺丸中其他藥物如川烏、草烏等,性溫燥,不易直接到達骨骼,細辛的引導作用,可使藥力直達病所,更有效地治療骨刺。

骨刺丸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功效:

  1. 祛風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骨刺多因風寒濕邪入侵,經絡阻滯,氣血不通而致。白芷可驅散寒濕,疏通經絡,減輕疼痛。
  2. 活血化瘀: 白芷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骨刺周圍組織的修復,減緩骨刺生長。

綜上所述,白芷在骨刺丸中發揮著祛風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緩解骨刺疼痛,促進其康復。

骨刺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活血化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清除瘀血,緩解骨刺引起的疼痛。
  2. 補血益氣:骨刺的形成往往與氣血不足、筋骨失養有關。當歸能補血益氣,滋養筋骨,改善氣血運行,從根本上改善骨骼健康,促進骨刺的恢復。

骨刺丸中包含萆薢,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1. 利濕通絡: 萆薢味甘性涼,入膀胱經,具有利濕消腫、通絡止痛的作用。對於骨刺所致的疼痛、腫脹,萆薢能有效改善。
  2. 祛風除濕: 萆薢兼具祛風除濕的功效,可針對骨刺的風濕痹痛症狀,起到緩解和改善的作用。

因此,萆薢作為骨刺丸中的重要成分,能夠發揮利濕通絡、祛風除濕的作用,幫助患者減輕骨刺所帶來的疼痛和腫脹。

骨刺丸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骨刺症多因氣血瘀滯,經絡阻滯所致,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緩解炎症反應,消除組織水腫,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此外,紅花還能促進骨骼再生,有助於修復受損的骨組織,緩解骨刺引起的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骨刺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損傷後期及骨刺疼痛」,乃針對風寒濕邪久滯經絡,氣血瘀阻所致之痺痛。古代醫家認為,骨刺(骨贅)多因肝腎不足、筋脈失養,復感外邪,氣血凝澀而成;而損傷後期疼痛,則屬瘀血未盡、經絡不通之證。本方以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為法,善治關節頑固冷痛、屈伸不利,或局部刺痛固定之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散寒主力

    • 制川烏、制草烏: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逐深層風寒濕邪,開閉止痛。
    • 細辛:助烏頭溫通之力,散少陰經寒凝,透達關節。
    • 白芷:性辛溫,祛風除濕,專攻頭面及筋骨間寒濕,兼引藥上行。
  2. 活血化瘀輔佐

    • 當歸:養血活血,避免辛燥藥物耗傷陰血,使祛邪不傷正。
    • 紅花:破瘀行血,通利經脈,針對損傷後瘀血留滯或骨刺壓迫之局部血瘀。
  3. 除濕通絡兼顧

    • 萆薢:用量獨重,主利濕濁、舒筋活絡,尤宜下半身濕濁流注關節之腫痛,與烏頭配伍,一温一利,化解濕瘀交結。

全方配伍思維

  • 剛柔相濟:烏頭、細辛之猛,佐以當歸之潤,防其燥烈;紅花破血,得白芷之升散,引藥力透達病所。
  • 標本同治:以溫通散寒治其標(疼痛),活血除濕絕其因(瘀阻濕滯)。尤其萆薢與紅花搭配,針對現代所謂「骨刺」周邊軟組織水腫、循環障礙,符合「通則不痛」之理。

潛在應用延伸
此方雖名「骨刺」,實則凡風寒濕瘀導致之慢性關節炎、腰椎增生、跟骨痛等,只要見舌淡暗、苔白膩、脈沉緊者,皆可辨證使用。其蜜丸劑型緩釋藥力,適合久病漸消之需。

(注: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方劑配伍常理,實際應用須遵專業指導。)

傳統服藥法


制川烏30克,制草烏30克,細辛30克,白芷30克,當歸30克,萆薢60克,紅花60克。
祛風散寒,活血止痛。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
每次9-18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骨刺丸, 出處:《中醫外傷科學》。 組成:制川烏30g,制草烏30g,細辛30g,白芷30g,當歸30g,萆薢60g,紅花60g。 主治:祛風散寒,活血止痛。主治:損傷後期及骨刺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