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丸

四川丸

SI CHU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30.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7%
肝經 17%
脾經 17%
膽經 12%
肺經 12%
腎經 11%
心包經 6%
胃經 6%
心經
肝經
脾經
膽經
肺經
腎經
心包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川丸中含有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止痛:烏頭性溫,入經絡,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痺、肢體疼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活血通絡:烏頭能活血化瘀,通經絡,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癒合等症狀有益。

烏頭為劇毒藥材,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四川丸中含有白芷,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四川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白芷可有效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2. 通竅止癢:白芷還具有通鼻竅、止癢的功效,可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引起的鼻塞、流涕、皮膚瘙癢等症狀。這也是四川丸中使用白芷的原因之一。

四川丸中加入細辛,主要考量其辛溫發散之性,用以溫經散寒、通竅止痛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肺化痰、散寒止痛等功效。因其辛散之性,可通利鼻竅,對於因寒邪阻滯導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能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細辛亦可溫腎散寒,對於因腎陽不足導致的腰膝痠痛、肢冷畏寒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

四川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通絡: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能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四川丸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川芎的活血通絡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升清降濁: 川芎還能升清降濁,即昇陽氣、降陰邪。對於一些頭痛眩暈伴有痰溼、氣滯等症狀的患者,川芎能夠幫助調理氣血,使頭清目明,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四川丸」主治「頭痛如破」,意指劇烈頭痛猶如頭部將要裂開,此類症狀多因風寒外襲、經絡不通所致。方中強調「生川烏」的使用,顯示其針對寒邪深重、疼痛劇烈之證,透過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以緩解症狀。

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1. 大川烏(生,去皮臍)

    • 川烏為大辛大熱之品,生用則毒性強而散寒力猛,專攻「沉寒痼冷」。其性善走竄,能通十二經,破除寒凝血滯,為方中峻烈止痛之主藥。
    • 生用去皮臍可略減毒性,但仍需搭配他藥制約其烈性。
  2. 川白芷

    • 白芷辛溫,歸肺、胃經,長於祛風散寒、通竅止痛,尤擅治陽明經頭痛(前額痛)。
    • 與川烏協同,增強宣散風寒、上達頭面之效。
  3. 川細辛(去葉)

    • 細辛「氣味辛烈,能通九竅」,既可助川烏溫散寒邪,又可引藥上行,直達巔頂。
    • 去葉用根,取其辛溫走竄之性更專,與白芷共為「引經藥」,導諸藥入頭面。
  4. 大川芎

    • 川芎為「血中氣藥」,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尤善治少陽經頭痛(兩側痛)。
    • 與川烏配伍,既散寒又行血,解決「寒凝血瘀」之病機。

配伍與治療原理

  • 韭葉自然汁為丸:韭汁辛溫,既能活血通絡,又可緩和川烏毒性,助藥力透達。
  • 黃丹為衣:黃丹(鉛丹)性寒,外用可防腐,內服少量能鎮驚墜痰,在此或取其「反佐」之意,微制諸藥熱性。
  • 蔥白、淡茶送服:蔥白通陽散寒,茶清苦涼下行,既防藥性過熱上亢,又助升降氣機。

綜合功效推論

此方以「辛溫峻散」為核心,集中川蜀道地藥材(川烏、川芎、川白芷、川細辛),形成「四川」合力:

  1. 散寒逐邪:生川烏配細辛,直攻寒邪凝滯之根源。
  2. 通絡止痛:川芎活血、白芷通竅,改善頭部氣血壅滯。
  3. 引經達所:諸藥皆具上行之性,專攻頭面部寒凝血瘀。

適用於風寒夾瘀所致的暴烈頭痛,特點為猝然發作、痛處固定、遇寒加劇,可能伴隨惡寒、脈緊等症。其組方體現「急症用猛藥」之思路,以毒性藥速祛寒邪,佐以引經、活血之品精確打擊病所。

傳統服藥法


大川烏1個(生,去皮臍),川白芷1兩,川細辛1兩(去葉),大川芎1兩。上為末,韭葉自然汁為丸,黃丹為衣。
每服1丸,細嚼,蔥白、淡茶清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川丸, 出處:《得效》卷十。 組成:大川烏1個(生,去皮臍),川白芷1兩,川細辛1兩(去葉),大川芎1兩。 主治:頭痛如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