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痛降氣飲

定痛降氣飲

DING TONG JIANG Q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二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肺經 18%
心經 12%
膽經 12%
脾經 12%
胃經 11%
心包經 6%
腎經 6%
肝經
肺經
心經
膽經
脾經
胃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定痛降氣飲中包含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其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緩解疼痛,特別是頭面部的疼痛。

2. 改善氣機: 川芎能理氣降逆,對於氣機不暢、氣逆上衝導致的疼痛,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同時,川芎能改善氣血循環,有助於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

因此,定痛降氣飲中加入川芎,能夠發揮其行氣止痛、改善氣機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疼痛的目的。

定痛降氣飲中包含白芷,主要原因有二:

  1. 疏風通竅,止痛止癢: 白芷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止痛止癢之效。定痛降氣飲常用於治療風寒襲肺、氣逆上衝所致的咳嗽、胸痛、喘息等症狀,白芷有助於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緩解鼻塞、頭昏、頭痛等症狀,並可止痛止癢,改善呼吸道黏膜的炎症反應。
  2. 升散藥氣,輔助降氣: 白芷性溫,味辛,具有升散之性,可助藥氣上行,配合其他降氣藥物,起到協同降氣的作用。定痛降氣飲中通常會搭配一些具有降氣止咳作用的藥材,如杏仁、款冬花等,白芷的升散作用可以輔助這些藥材更好地發揮降氣作用,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定痛降氣飲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經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之效。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對於寒邪凝滯所致的疼痛,如胸痛、腹痛、腰痛等,有較好的療效。
  2. 降氣止咳: 細辛亦能降肺氣,止咳化痰。對於肺氣上逆所致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定痛降氣飲中加入細辛,可起到溫經止痛、降氣止咳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疼痛和呼吸道疾病。

定痛降氣飲中包含白僵蠶,其主要原因在於白僵蠶具有以下作用:

  1.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之效,可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而導致的疼痛、麻木、痙攣等症狀。
  2. 通絡止痛:白僵蠶可通經活絡,改善氣血運行,對於因氣血瘀滯所引起的疼痛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白僵蠶在定痛降氣飲中,可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止痛、降氣、通絡等作用,以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定痛降氣飲在古代主治「蝼蛄三串,及諸癰疽」。

  • 「蝼蛄三串」:此為古代對結核性瘻管或深部膿腫的稱呼,特徵為皮下多發性竄洞,類似蝼蛄(土蟲)鑽行的形狀,常伴隨潰瘍流膿、久不收口。
  • 「諸癰疽」:泛指皮膚與肌肉間的化膿性感染,如癰(多頭膿腫)、疽(深部壞死性腫瘍),多因氣血壅滯、熱毒蘊結所致。

由此推斷,本方針對膿腫瘡毒伴隨疼痛的病症,尤其適用於潰後不斂、膿毒未清的階段,具消腫定痛、疏通氣血之效。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芎藭(川芎,1兩)
    • 辛溫,歸肝、膽、心包經。
    • 活血行氣,為血中氣藥,能破瘀通滯,促進局部氣血流通,緩解膿腫周圍的瘀阻疼痛。
  • 白芷(1兩)
    • 辛溫,歸肺、胃經。
    • 排膿止痛,擅長消散瘡瘍腫毒,尤其對潰後膿液不清、瘡口久不癒合者,能托毒外出。
  • 細辛(1兩)
    • 辛溫,歸肺、腎經。
    • 散寒止痛,溫通經絡,適用於深部膿腫的冷痛或風寒濕邪凝滯的瘡瘍。
  • 僵蠶(生用,5錢)
    • 辛鹹平,歸肝、肺經。
    • 散結化痰,生用解毒力強,能消散痰核結塊(如瘻管、結節),兼祛風止痙,緩解膿毒引起的局部拘急疼痛。

2. 配伍邏輯

  • 辛溫協同,散結通滯
    四藥皆具辛味,辛能散能行,川芎行血、白芷排膿、細辛通絡、僵蠶化痰,共同化解癰疽的氣血痰濕壅滯。
  • 標本兼顧
    • 治標(止痛):細辛與川芎鎮痛,針對病灶劇痛;白芷局部消腫,僵蠶緩解肌肉緊張。
    • 治本(消癰):通過活血(川芎)、排膿(白芷)、通絡(細辛)促進毒邪外排,僵蠶防止痰毒復結。
  • 蜜丸緩釋,茶清增效
    煉蜜為丸可緩和辛溫燥烈之性,延長藥效;茶清(綠茶)送服取其苦寒清熱之功,平衡方中溫性,兼助解毒。

3. 治療原理

此方透過溫通消散的作用:

  1. 行氣活血→改善膿腫周邊循環,促使膿液液化或吸收。
  2. 排膿托毒→加速瘡口腐膿排出,減少內陷風險。
  3. 化痰散結→針對瘻管或深部結節,防止組織粘連與復發。

適用於陰證或半陰半陽證之癰疽(局部暗紅、腫硬刺痛、膿成難潰),但需注意熱毒熾盛(紅腫灼痛)者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芎藭1兩,白芷1兩,細辛1兩,僵蠶,5錢(生用)。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每服1丸,茶清噙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散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定痛降氣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二。 組成:川芎1兩,白芷1兩,細辛1兩,僵蠶5錢(生用)。 主治:螻蛄三串,及諸癰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