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胃散

青胃散

QING WE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科遺編》卷上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7.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20%
心經 12%
膽經 12%
肺經 12%
心包經 7%
胃經 7%
腎經 5%
脾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肺經
心包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胃散中加入薑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和胃,消食止痛:薑黃性溫,味辛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痛之效。其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並緩解脾胃不和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與青胃散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其健脾和胃之效。
  2.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薑黃還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引起的胸悶、脅痛等症狀,薑黃能起到疏肝理氣的作用,並配合青胃散中的其他藥材,共同緩解胃痛、腹痛等症狀。

青胃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清熱解毒: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清熱解毒的功效。青胃散主治胃熱引起的口臭、牙痛、咽喉腫痛等症,白芷可疏散風寒,清熱解毒,幫助消除炎症,緩解症狀。

2. 通鼻竅,改善口臭: 白芷有通鼻竅之功,能改善鼻塞、嗅覺不靈等問題。青胃散中加入白芷,有助於改善鼻腔通氣,從而減少口臭的發生。

青胃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散寒邪: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通竅的功效。青胃散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胃所致的胃痛、嘔吐、腹瀉等症狀,細辛能溫散寒邪,有助於緩解胃寒引起的疼痛和不適。
  2. 助藥性: 細辛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增強藥效。例如,細辛與黃芩、白朮等藥材搭配,可更有效地清熱燥濕、止痛止瀉。

總而言之,細辛在青胃散中發揮溫散寒邪、助藥性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寒邪客胃引起的胃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青胃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能疏散肝鬱緩解胃脘疼痛。對於因肝氣鬱結、氣血不暢導致的胃痛、噯氣、腹脹等症狀,川芎能起到疏肝理氣,活血止痛的作用。此外,川芎還能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因此在青胃散中起到緩解胃痛、助消化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胃散之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骨槽風,堅硬痠木」,屬中醫外科疾患,多因風寒侵襲筋脈、氣血凝滯所致,病位在牙齦及頜骨,症見局部腫硬、痠痛麻木,甚則化膿。方書特標「體虛而寒者宜之」,可知其病機偏重陽虛寒凝,故需溫散通絡、活血止痛。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薑黃

    • 辛溫行散,主入脾肝,善破血行氣、通經止痛。
    • 針對「堅硬」之氣血瘀結,通過活血化瘀,緩解局部腫硬。
  2. 白芷

    • 辛溫芳香,走陽明胃經(循行齒頜),祛風散寒、消腫排膿。
    • 助薑黃散風邪,兼防寒凝血瘀化熱成膿,適用「骨槽風」潛在化膿傾向。
  3. 細辛

    • 辛烈溫通,外散風寒、內通痺痛,尤善止牙痛。
    • 其透達之力能開竅散寒,針對「痠木」之寒凝經絡,直達病所。
  4. 川芎

    • 血中氣藥,上行頭面,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協同薑黃增強化瘀之效,兼引藥上行至齒頜。

配伍特點

  • 溫散並行:四藥皆辛溫,合力驅散風寒,適合「體虛寒者」之體質。
  • 氣血兼調:薑黃、川芎活血行氣,白芷、細辛散寒通絡,共解氣滯血瘀之「堅硬痠木」。
  • 局部用藥:研末外擦,直接作用患處,借助鹽湯(鹹寒軟堅、清潔黏膜)預漱,增強藥效滲透。

推理延伸功效
此方雖為「骨槽風」設,然其組方邏輯可推廣於風寒牙痛、牙齦腫硬屬寒證者。現代或可類比於慢性齒槽感染、頜骨炎症初期(未化熱前),但因古方無抗菌記載,不宜直接等同。

全方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以溫通為核心,契合中醫「寒者熱之」「結者散之」之則。

傳統服藥法


薑黃、白芷、細辛、川芎各等分。
上為細末。
先將鹽湯漱口,然後蘸藥擦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面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青胃散, 出處:《瘍科遺編》卷上。 組成:薑黃、白芷、細辛、川芎各等分。 主治:骨槽風,堅硬痠木。體虛而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