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杉葉湯
SHAN Y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二十二引《備急方》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肝經 20%
膽經 20%
心包經 10%
肺經 10%
腎經 10%
脾經 10%
心經
肝經
膽經
心包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杉葉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杉葉湯主治風寒濕痹,症見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川芎能有效改善血行不暢,緩解疼痛。
- 散寒除濕: 川芎能散寒止痛,配合其他藥材,如桂枝、羌活等,共同發揮散寒除溼之效,有助於驅散體內寒濕,緩解風寒溼痹引起的症狀。
總之,川芎在杉葉湯中起著活血止痛、散寒除濕的作用,使其能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痹。
杉葉湯中添加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肺散寒,通鼻竅: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通鼻竅的功效。杉葉湯主治風寒襲肺,鼻塞流涕等症,細辛可溫散寒邪,通暢鼻竅,使鼻塞得以緩解。
- 輔助杉葉,增強療效:杉葉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細辛則能溫化寒邪,與杉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溫肺散寒、止咳化痰的目的,從而增強杉葉湯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杉葉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杉葉湯記載用於「風齒腫」,即風邪侵襲導致的牙齦腫痛。此證常見牙齦紅腫、疼痛,或伴隨風熱或風寒表證(如惡寒、發熱)。方中以酒煎煮,取藥液含漱而不內服,顯示其作用側重於局部疏風消腫、止痛。
組成與方義解析
杉葉(3兩)
- 性味辛溫,具祛風燥濕、殺蟲止癢之效。古人用於風濕痹痛、瘡瘍,《本草綱目》載其能「祛風解毒」,適用於風邪壅滯所致的牙齦腫脹。
- 現代研究顯示,杉葉含揮發油及黃酮類,有一定抗菌消炎作用。
芎藭(川芎,2兩)
- 辛溫行散,為血中氣藥,能活血祛風、止痛。風齒腫多伴氣血壅滯,川芎可通絡行滯,助消腫止痛。
- 《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間接支援其祛風邪、通血絡之功。
細辛(2兩)
- 辛溫走竄,散寒祛風、通竅止痛,為牙痛常用藥。《本草備要》稱其「散風邪,通九竅」,尤擅頭面諸疾。
- 含揮發油(如甲基丁香酚),具局部麻醉及抗炎效果,直接作用於患處可緩解疼痛。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辛溫宣散為主:三藥皆辛溫,协同祛風散寒、開鬱通絡,適合風寒或風邪夾寒侵襲牙齦之證。
- 酒煎增效:酒性溫通,助藥力上行頭面,加強活血散結之效;含漱使藥力直達病所,局部行氣血、消腫痛。
- 標本兼顧:
- 治標:細辛止痛、杉葉消腫,迅速緩解症狀。
- 治本:川芎調血行氣,改善局部氣血壅滯,防復發。
應用推展
此方適用於風邪外襲(如受涼後)牙齦腫痛,屬寒性或輕度鬱熱者。若牙齦紅腫灼熱明顯(熱毒盛),需加清熱藥如黃連、石膏。古人用含漱法,既避免辛溫藥耗傷陰液,又集中藥效於患處,體現外用智慧。
傳統服藥法
杉葉3兩,芎(艹窮)2兩,細辛2兩。
上切。
以酒4升,煮取2升半。稍稍含之,取愈,勿咽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杉葉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二引《備急方》。 組成:杉葉3兩,川芎2兩,細辛2兩。 主治:風齒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