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散

羌活散

QIANG HU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中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4%
肝經 14%
膽經 14%
膀胱經 8%
脾經 7%
心包經 7%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膀胱經
脾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羌活散」中包含「羌活」,其原因主要為:

  1. 藥性相符: 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經,具有散寒解表、祛風濕、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其他藥物如川芎、防風等,也具有散風止痛的功效,與羌活藥性相符,互相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
  2. 主治相合: 羌活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頭痛、風濕痹痛等症。羌活作為方劑中的主要藥物,其散寒解表、祛風濕的功效,恰好針對這些疾病的病因和病機,起到治療作用。

羌活散中包含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 羌活散以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為主,而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川芎與羌活相互配合,既可增強祛風散寒之力,又可促進血行,疏通經絡,使藥效更為顯著。
  2. 協調藥性,避免偏寒: 羌活散以羌活、獨活等寒涼藥材為主,而川芎則偏溫性。川芎的加入可以緩解方劑寒涼之性,避免傷陽氣,使藥效更為平和,更加適合患者體質。

羌活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散寒止痛效果: 羌活善於祛風濕,止痛,而細辛則辛溫散寒,通竅止痛。兩藥合用,一則加強散寒止痛之力,二則能使藥力更深入經絡,達到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

2. 相互制約,避免寒涼過甚: 細辛雖屬辛溫,但性亦偏燥,故加入羌活散中,可避免細辛燥性過強,而羌活的微寒之性,亦能制約細辛之燥,使藥性平和,更適合治療寒邪所致的風寒濕痺。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羌活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羌活散」主要用於外感風寒表證,其主治症狀為「傷寒頭痛惡風」,顯示此方針對風寒邪氣侵襲肌表所致的病症。常見臨床表現可能包括:頭痛明顯(尤其太陽經頭痛)、惡寒怕風、發熱、身體疼痛、鼻塞、咳嗽等,屬風寒偏重兼有內熱者。

二、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一)藥物組成與分類

  1. 解表散寒

    • 羌活防風:辛溫解表,祛風散寒,善治太陽經頭痛。
    • 麻黃:發汗解表力強,針對風寒表實無汗者。
    • 細辛:散寒通竅,止痛力強,助羌活治頭痛。
    • 生薑(引藥):溫散風寒,和胃止嘔。
  2. 清泄內熱

    • 石膏黃芩:性寒清熱,針對外寒內熱(寒包火)之證,化解鬱熱。
    • 菊花蔓荊子:輕清上行,疏風清熱,治頭目諸疾。
  3. 調暢氣機

    • 前胡枳殼:宣降肺氣,化痰寬胸,治兼咳嗽胸悶。
    • 薄荷(引藥):疏風透熱,助解表之力。
  4. 活血養血

    • 川芎:活血祛風,上行頭目,增強止痛效果。
  5. 健脾和中

    • 白茯苓甘草:健脾利濕,和中調藥,防辛散耗氣。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解表為主,兼清裏熱,體現「表裏雙解」之法:

  1. 外散風寒
    羌活、防風、麻黃、細辛等辛溫藥組合,力除肌表風寒之邪,尤其擅長緩解頭痛、身痛等太陽經症狀。
  2. 內清鬱熱
    石膏、黃芩、菊花等寒涼藥,平衡辛溫之性,防止風寒化熱或內熱被表邪鬱遏(如咽痛、口渴)。
  3. 調和氣血
    川芎行血,前胡、枳殼理氣,茯苓健脾,使氣血暢通,助邪外解。

(三)可能擴展功效

根據藥物配伍推測,此方或可應用於:

  • 風寒感冒初期,頭痛、鼻塞明顯者。
  • 風熱輕證(如加入薄荷、菊花後,稍減麻黃用量)。
  • 風寒夾濕,身重酸痛者(白茯苓健脾利濕)。

三、劑型變化與加減

  1. 丸劑(羌活丸):藥效較緩,適於慢性頭痛或體弱需長期調理者。
  2. 《雞峰》加白僵蠶:增強祛風通絡之效,適用於風邪入絡之抽搐或面癱。

總結

「羌活散」適用於風寒表證偏重,兼有內熱或氣滯的病機,通過解表、清裏、理氣三法並用,達到散寒止痛、疏風清熱之效。其配伍嚴謹,體現中醫「標本兼治」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前胡(去蘆)1兩,羌活(去蘆)1兩,麻黃(去根節)1兩,白茯苓(去皮)1兩,川芎1兩,黃芩1兩,甘草(爁)1兩,蔓荊子(去白皮)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細辛(去苗)1兩,石膏(別研)1兩,菊花(去梗)1兩,防風(去蘆)1兩。
上為末。入石膏研勻。
每服2錢,水1大盞,加生薑3-4片,薄荷2-3葉,同煎至7分,稍熱服,不拘時候。
本方改為丸劑,名「羌活丸」。(見《御藥院方》)。《雞峰》有白僵蠶。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羌活散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動脈粥樣硬化肺結核坐骨神經痛結膜炎腦中風麻痺鼻塞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蕁麻疹痢疾志賀桿菌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羌活散,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羌活1兩半,川芎7錢,細辛根2兩半。 主治:傷寒頭痛惡風。

羌活散, 出處:《本事》卷四引張昌時方。 組成:羌活(洗去土)、蘿蔔子各等分。 主治:水氣;一切腹脹急。

羌活散, 出處:《活人心統》卷一。 組成:川芎、羌活、麻黃、白芷、桔梗、乾葛、紫蘇、前胡、甘草、枳殼(炒)。 主治:四時傷寒,發熱頭疼,身體骨痛。

羌活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六。 組成:羌活、獨活、前胡、荊芥、甘草、烏藥、桔梗、薄桂、升麻、當歸、威靈仙。 主治:除濕發汗,追風。主治:手發背。

羌活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一。 組成:羌活1兩(洗,切,焙),防風(洗,切,焙)半兩,牡丹皮(洗,切,焙)半兩,川芎(洗,切,焙)半兩,當歸(去蘆,洗,切,焙)半兩,甘草(微炙)半兩。 主治:傷寒疫氣。

羌活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人參(去蘆)1兩,羌活1兩,赤茯苓(去皮)1兩,柴胡(去蘆)1兩,前胡(去蘆)1兩,川芎1兩,獨活1兩,桔梗(銼,炒)1兩,枳殼(水浸潤,去瓤,銼片,麥麸炒微黃)1兩,蒼朮(米泔水浸1宿,去粗皮,濾乾,銼片,用火炒至微黃色)1兩,甘草1兩。 主治:發散風邪。主治:傷風時氣,頭痛發熱,身體煩疼,痰壅咳嗽,失音鼻塞聲重;及時行下痢赤白;湯火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