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聖散

ER SH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眼科閳微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4%
膀胱經 14%
肺經 14%
心經 14%
肝經 14%
膽經 14%
心包經 14%
腎經
膀胱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二聖散方劑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有二:

  1. 祛風散寒: 羌活味辛性溫,善於祛風散寒,且能通絡止痛。二聖散主治風寒濕痹,四肢疼痛,頭風頭痛等症,而羌活的祛風散寒功效,可有效緩解病症。
  2. 升陽解表: 羌活入膀胱經,具升陽解表之功。二聖散中常與蒼朮、防風等藥物配合,共同起到解表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以助人體抵禦外邪入侵。

二聖散是一種經典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病和痹症,其中川芎的選擇十分關鍵。川芎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活血行氣、獨特的解痛效果。其活血的功能可以改善氣血循環,減少因氣滯血瘀造成的疼痛和不適,這對於風濕所引起的關節疼痛或肌肉痠痛尤為重要。

此外,川芎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減輕由於風濕引起的炎症反應。在二聖散中加入川芎,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促進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加速病症的緩解。再者,川芎的芳香氣息也能幫助調和其他藥材,是提升整體方劑調理作用的重要成分。因此,川芎在二聖散中的使用不僅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也強調了活血化瘀的治療理念。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名為「二聖散」的方劑有多種不同組成與主治功效,以下分別詳述:

一、產後及婦科疾患

1. 《婦人大全良方》之二聖散

  • 組成: 川芎、羌活 (等分)
  • 主治: 產前安胎,產後惡血不盡、胎衣不下。
  • 分析:
    • 川芎:活血行氣,祛瘀止痛,能促進子宮收縮,有利於排出惡露和胎衣。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止痛,能緩解產後因感受風寒引起的疼痛。
    • 兩藥合用,具有活血祛瘀、散寒止痛之效,適用於產後血瘀阻滯所致的惡露不盡、胎衣不下等症。
  • 治療原理: 本方以活血祛瘀為主要治法,通過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子宮復舊,從而達到排出惡露、促使胎衣剝離的目的。同時,羌活能祛除產後可能感受的風寒,緩解疼痛,有利於產婦身體恢復。

2. 《雞峯普濟方》之二聖散

  • 組成: 當歸、五靈脂 (等分)
  • 主治: 婦人產後血上攻,迷悶不醒人事。
  • 分析: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能改善產後血虛,並有活血化瘀之效。
    • 五靈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能迅速祛除血瘀,緩解疼痛。
    • 兩藥合用,具有補血活血、化瘀止痛之效,適用於產後血瘀上攻所致的昏迷。
  • 治療原理: 產後血瘀上攻,導致氣血逆亂,神志不清。本方以活血化瘀為主要治法,當歸補血活血,五靈脂強力祛瘀,迅速緩解血瘀上攻之勢,使氣血得以調和,神志得以恢復。

二、小兒疾患

1. 《本草綱目》、《活幼心書》、《證治準繩·幼科》之二聖散

  • 組成: 訶子(半生半炮,去核)、大腹皮 (等分)
  • 主治: 小兒風痰壅閉,語音不出,氣促喘悶,手足動搖。
  • 分析:
    • 訶子: 澀腸斂肺,降火利咽,能收斂肺氣,化痰止咳。
    • 大腹皮: 行氣利水,消脹除滿,能理氣化痰,降氣平喘。
    • 兩藥合用,具有斂肺化痰、理氣平喘之效,適用於小兒風痰壅閉所致的呼吸系統症狀。
  • 治療原理: 小兒臟腑嬌嫩,易受風邪侵襲,風邪與痰液搏結,壅塞氣道,導致語音不出、氣促喘悶等症狀。本方以斂肺化痰為主要治法,訶子收斂肺氣,大腹皮理氣化痰,使氣道通暢,痰液得化,則諸症自解。

2. 《聖濟總錄》之二聖散

  • 組成: 砒黃、麝香
  • 主治: 小兒牙宣,常有鮮血不止,齦臭爛。
  • 分析:
    • 砒黃: 解毒殺蟲,燥濕斂瘡,能治療牙齦潰爛。
    • 麝香: 開竅醒神,活血散結,能止痛消腫。
    • 兩藥合用,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斂瘡、活血止痛之效,適用於小兒牙齦潰爛出血。
  • 治療原理: 小兒牙宣多因濕熱蘊結,蟲蝕牙齦所致。本方以解毒殺蟲、燥濕斂瘡為主要治法,砒黃解毒殺蟲,麝香活血止痛,直接作用於患處,使濕熱得清,蟲蝕得除,牙齦得以恢復。

3. 《聖濟總錄》之二聖散 (另一方)

  • 組成: 威靈仙、白茯苓(去黑皮)
  • 主治: 小兒風蚛牙痛。
  • 分析:
    • 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能緩解風邪引起的牙痛。
    • 白茯苓:健脾滲濕,寧心安神,能調理脾胃,間接緩解牙痛。
    • 兩藥合用,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健脾安神之效,適用於小兒風邪引起的牙痛。
  • 治療原理: 小兒風蚛牙痛多因風邪侵襲經絡所致。本方以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為主要治法,威靈仙祛風止痛,白茯苓健脾滲濕,標本兼治,使風邪得散,經絡得通,牙痛得以緩解。

4. 《證治準繩·幼科》之二聖散 (另一方)

  • 組成: 板藍根、甘草 (炙)
  • 主治: 治瘡疹出不快,及倒靨,一名二聖散,救小兒垂死。
  • 分析:
    • 板藍根: 清熱解毒,涼血利咽,能促進疹子透發。
    • 甘草: 益氣補中,調和諸藥,能增強板藍根的藥效,並有解毒之功。
    • 兩藥合用,具有清熱解毒、透發疹毒之效,適用於小兒瘡疹出不暢,或疹毒內陷之危重症。
  • 治療原理: 小兒瘡疹出不暢,多因熱毒壅盛,疹毒不得外透所致。本方以清熱解毒、透發疹毒為主要治法,板藍根清熱解毒,透發疹毒,甘草調和諸藥,增強藥效,使熱毒得清,疹毒得透,則病情得以緩解。

5. 《幼幼新書》之二聖散

  • 組成: 浮萍、香白芷
  • 主治: 小兒疹痘欲出不出。
  • 分析:
    • 浮萍: 發汗解表,透疹利尿,能促進疹痘透發。
    • 香白芷: 祛風解表,散寒止痛,能輔助浮萍發汗透疹。
    • 兩藥合用,具有發汗解表、透發疹痘之效,適用於小兒疹痘欲出不出。
  • 治療原理: 小兒疹痘欲出不出,多因表鬱不暢,疹毒不得外透所致。本方以發汗解表、透發疹痘為主要治法,浮萍發汗解表,香白芷輔助透疹,使表鬱得解,疹毒得透,則疹痘得以順利發出。

6. 《證治準繩·幼科》之二聖散 (又一方)

  • 組成: 雄黃、紫草
  • 主治: 痘疔,挑破後點塗。
  • 分析:
    • 雄黃:解毒殺蟲,燥濕斂瘡,能治療痘疔潰爛。
    • 紫草: 涼血活血,解毒透疹,能促進痘疔癒合。
    • 兩藥合用,具有解毒殺蟲、涼血活血、斂瘡生肌之效,適用於痘疔挑破後的局部治療。
  • 治療原理: 痘疔多因熱毒壅盛,濕熱蘊結所致。本方以解毒殺蟲、涼血活血為主要治法,雄黃解毒殺蟲,紫草涼血活血,直接作用於患處,使熱毒得清,濕熱得除,痘疔得以癒合。

三、五官科疾患

1. 《奇效良方》之二聖散

  • 組成: 羌活、白附子(炮)

傳統服藥法


楮子(5月5日採,曬乾)、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1大錢,小兒半錢,煎乳香湯調下,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大便秘結癲癇瘧疾遺精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白喉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癤和癰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

相同名稱方劑


二聖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雄黃2錢,紫草3錢。 主治:痘疔。

二聖散, 出處:《雞峰》卷十六。 組成:當歸、五靈脂各等分。 主治:婦人産後血上攻,迷悶不醒人事。

二聖散, 出處:《活幼心法》卷七。 組成:苦參3錢,白僵蠶1錢。 主治:痧疹,咽喉腫痛,不拘初起回後。

二聖散, 出處:《産乳備要》。 組成:羌活、川芎各等分。 主治:産前安胎。主治:産後惡血不盡,及胎衣不下。

二聖散,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三引《孫尚藥方》。 組成:硫黃1兩,附子1兩。 主治:蟲病,惡心則嘔吐數條,每用殺蟲藥,則吐蟲癒多,此臟寒而蟲不安,失居上膈。

二聖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訶子10個(大者,半生半炮,去核),大腹皮(洗淨,焙乾)5錢。 主治:風痰壅閉,語音不出,氣促喘悶,手足動搖,似搐非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