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活散

芎活散

XIONG HU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4%
膀胱經 14%
肺經 14%
心經 14%
肝經 14%
膽經 14%
心包經 14%
腎經
膀胱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芎活散」方劑中含有「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等共同作用,可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痺痛、麻木等症狀。
  2. 祛風止痛: 川芎性溫,可祛風寒濕邪,並能止痛,尤其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疼痛效果顯著。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芎活散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羌活與芎、川芎皆屬辛溫解表藥,具有散寒解表、祛風濕的功效。三者配伍,可協同作用,增強散寒解表之力,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
  2. 針對病因,藥性相合: 羌活善於祛風濕,且兼具止痛作用,與芎活散中其他藥材如白芷、防風等,共同針對風寒溼邪入侵引起的疾病,發揮協同治療效果,達到通絡止痛、散寒解表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芎活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婦人大全良方》,主治「子癇」及「孕婦風痙,脈浮細澀者」。子癇為妊娠後期或產後,因陰血虧虛、肝風內動,或外感風邪引動內風所致,症見抽搐、眩暈、脈象浮細澀(浮主風邪、細澀主血虛)。產後則用於逐惡血、下胞衣,乃藉其活血行氣之力,促進子宮收縮,排出瘀滯。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川芎(芎藭)

    • 性辛溫,歸肝、膽、心包經,為「血中氣藥」,兼能行血活血、祛風止痛。
    • 在安胎方面,古人認為其可調和營衛,疏通血脈滯澀,使胎氣得養;產後則能化瘀血、助胞衣排出。
  2. 羌活

    • 性辛溫,歸膀胱、腎經,長於祛風除濕、散表寒,尤善上行頭目,解除風邪束縛。
    • 針對「風痙」之證,羌活可外散風邪、內通經絡,與川芎協同,既治外風引動內風,亦緩解肢體拘攣。

配伍邏輯與治療思路
此方以「風血同治」為核心:

  • 風邪致痙:羌活散外風,川芎熄內風,二者相配,表裡兼顧,適用於脈浮細澀(外風兼血虛)之證。
  • 血氣調暢:川芎活血行氣,助羌活祛風而不傷正;少量酒引藥上行,溫通血脈,促進藥力達病所。
  • 胎產兩用:產前借其疏通之力「以通為補」,改善血行滯澀;產後則直接發揮化瘀下胎衣之效,體現「異病同治」之法。

總結
芎活散以簡馭繁,透過風藥與血藥的搭配,針對「風動血滯」之病機,無論產前風痙或產後瘀阻,皆能因勢利導。其作用原理在於調和氣血、標本兼顧,展現中醫「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靈活思維。

傳統服藥法


川芎、羌活各等分。胎前安胎,產後逐惡血、下胞衣。
水煎,入酒少許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癲癇腦炎病毒性腦膜炎突然暈倒不省人事子癇

相同名稱方劑


芎活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川芎、羌活各等分。 主治:胎前安胎,産後逐惡血、下胞衣。主治:子癇;孕婦風痙,脈浮細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