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湯

CHUAN XI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中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1%
心經 11%
肝經 11%
膽經 11%
心包經 11%
胃經 11%
脾經 11%
膀胱經 11%
肺經 11%
腎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心包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5

方劑組成解釋

川芎湯方名中含有「川芎」,乃因其為方劑中的君藥,起主導作用。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效。方劑以川芎為君藥,旨在針對病症中血瘀氣滯、經絡不通的病機,達到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之目的。同時,川芎亦可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川芎湯以「川芎」命名,體現了該藥材在方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川芎湯中加入白朮,是為了增強其補氣健脾之效。

白朮味甘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效。川芎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解鬱之效。

將白朮與川芎配伍,白朮補氣健脾,可增強川芎行氣活血之力,使藥力更為通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白朮可防治川芎活血化瘀過度,導致氣虛血虛之弊。

川芎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川芎擅長行氣活血,而羌活則以祛風散寒見長。兩者搭配使用,可發揮協同作用,既能疏通經絡,又能驅散寒邪,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痺、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2. 引藥入經:羌活具有升散之性,可將川芎活血化瘀的藥力引導至上部,更有效地治療頭面部病症,如頭痛、鼻塞等。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川芎湯」

川芎湯是由川芎、白朮、羌活三種中藥組成的中藥方劑,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等功效。主治四季傷寒,感覺惡寒,沒有汗的。房事後受寒。頭痛,發熱怕冷,沒有汗,脈象浮緊。

藥材介紹

1. 白朮

  • 拉丁學名: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 別名:白朮、茯苓、朮、茯神、茯苓皮、神朮等。
  • 性味:甘、微苦,溫。
  • 歸經:脾、胃經。

功效

  • 補氣健脾
  • 利水滲濕
  • 固表止汗
  • 生津止渴
  • 安胎
  • 健脾胃
  • 祛風除濕

2. 川芎

  • 拉丁學名: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 別名:芎、大芎、小芎、川芎、香芎、破血走瘀草等。
  • 性味:辛、溫。
  • 歸經:肝、脾經。

功效

  • 活血化瘀
  • 祛風除濕
  • 理氣行氣
  • 活絡止痛
  • 燥溼
  • 補血
  • 強筋骨

3. 羌活

  • 拉丁學名:Notopterygium incisium Ting ex H. T. Chang
  • 別名:羌活、羌獨活、土羌活、假羌活等。
  • 性味:辛、溫。
  • 歸經:肺、膀胱經。

功效

  • 發散風寒
  • 祛風除濕
  • 舒筋活絡

總結

川芎湯集三種中藥之功效於一體,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等功效,主治四季傷寒、房事後受寒、頭痛、發熱怕冷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川芎半兩,蚯蚓半兩(不出7)。
上為末。
每服2-3錢,煎麥門冬湯臨臥服。後埋低頭伏睡,3夜3服,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外感風寒,惡風寒,無汗者。若有發熱、頭痛、脈浮緊等症狀,可服用本方。若有其他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頭痛動脈粥樣硬化耳聾原發性高血壓痲風 [漢生氏病]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怕冷不易流汗怕吹到風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川芎湯, 出處:《傷寒标本》卷下。 組成:川芎、藁本、蒼朮各等分。 主治:傷寒。

川芎湯, 出處:《此事難知》。 組成:川芎、羌活(制)、蒼朮各等分。 主治:傷寒無汗。

川芎湯,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三。 組成:川芎半兩,蚯蚓半兩(不出土)。 主治:耳聾氣閉。

川芎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一。 組成:川芎、蒼朮、羌活、防風、荊芥、甘草。 主治:太陽經風濕頭痛。

川芎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川芎、白朮、羌活各等分。 主治:四時傷寒外感,惡風寒,無汗者。犯房室感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

川芎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 組成:川芎4兩,羌活4兩,羚羊角屑4兩,酸棗仁4兩,芍藥4兩,桑肉皮6分,防風。 主治:産後中風,身背拘急如束,並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