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活絡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活絡湯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而濕邪阻滯,易致脾虛不運,影響氣血運行,加重病情。白朮健脾燥濕,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血流通,為活絡經脈、解除疼痛提供良好基礎。
- 助藥力: 白朮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藥效。如白朮與羌活、獨活等藥物同用,可加強祛風濕止痛之功;與茯苓、桂枝等藥物同用,可增強溫經散寒、化濕利水之效。整體而言,白朮的加入可使活絡湯功效更顯著,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活絡湯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 活血化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活絡湯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有利於傷口恢復。
- 補血益氣:當歸亦有補血益氣的功效,能改善氣血不足,增強體質。活絡湯除了治療外傷,也可用於治療氣血不足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當歸的補血作用能改善患者的體力,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活絡湯」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 獨活性溫,味辛、苦,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活絡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獨活作為方中重要藥材,可有效發揮祛風濕止痛的功效。
- 通絡止痛: 獨活除了祛風濕之外,還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因風寒濕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活絡湯中的其他藥材,例如當歸、川芎、桂枝等,也具有通絡止痛的效果,與獨活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效果。
活絡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止痛: 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疏風散寒、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其能通經活絡,行氣止痛,用於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
2. 祛風除濕: 羌活善於祛除風寒濕邪,尤其針對外感風寒濕邪所引起的筋骨疼痛、關節腫脹等症狀。其與活絡湯其他藥物配合,可起到協同作用,加強祛風除濕效果,達到治本之效。
活絡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的作用。活絡湯中往往包含辛燥之品,容易傷陰耗氣,甘草可以起到中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而傷及身體。
- 增強療效,提高藥效:甘草能解毒,並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之效。加入甘草可以增強活絡湯的活血化瘀、舒筋活絡功效,同時保護臟腑,提高藥物的療效。
活絡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活絡湯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 疏通經絡: 川芎不僅能活血化瘀,還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活絡湯中加入川芎,可以幫助舒筋活絡,使氣血流通,達到治療痺痛、麻木等症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活絡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活絡湯主治「風濕痹痛,諸藥不效者」,即針對風寒濕邪纏綿筋骨關節,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閉阻之頑固痹證。此類病症常見關節腫痛、屈伸不利,或肢體沉重麻木,若其他方劑療效不顯時,可考慮此方。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分類與協同作用
祛風散邪:麻黃、荊芥、威靈仙
麻黃辛溫發汗,開腠理散風寒;荊芥輕揚透表,祛風除濕;威靈仙通行十二經,善祛風濕、通經絡。三藥合用,針對風寒濕邪外襲表裏之病機。燥濕化痰:半夏、蒼朮、白朮、南星
半夏、南星化痰燥濕,兼能通絡止痛;蒼朮健脾胃、祛風濕;白朮健脾利濕。四藥共除內生痰濕,杜絕痹證纏綿之根源。行氣活血:香附、陳皮、當歸
香附疏肝理氣,陳皮行氣化痰,當歸養血活血。氣行則濕化,血活則痛止,助經絡通暢。清熱佐制:黃芩(酒炒)
酒炒黃芩清熱燥濕,兼防溫燥藥過度傷陰,體現「去性存用」之配伍智慧。調和諸藥:甘草、生薑
甘草和中調藥,生薑溫散水濕,兼制半夏、南星之毒。
2. 方劑整體邏輯
活絡湯以「風濕痰瘀並治」為核心:
- 祛邪:風寒濕外邪由麻黃、荊芥驅散;內生痰濕由半夏、蒼朮等燥化。
- 通絡:威靈仙、南星專走經絡,破除痼結;當歸、香附調氣血,標本兼顧。
- 寒溫並用:黃芩制約麻黃、半夏之溫性,避免化熱之弊。
此方結構嚴謹,適用於風寒濕痹久治不癒,兼夾痰瘀互結之複雜病情,體現「邪正兼顧、動靜結合」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陳皮、半夏、白朮、蒼朮、香附、南星、黃芩(酒炒)、麻黃、當歸、威靈仙、荊芥、甘草、生薑。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活絡湯, 出處:《女科指南》。 組成:茯苓、半夏、陳皮、甘草、蒼朮、白朮、南星、黃芩、香附、當歸、羌活、靈仙。 主治:風痰濕熱,臂痛。
活絡湯, 出處:《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五。 組成:陳皮、半夏、白朮、蒼朮、香附、南星、黃芩(酒炒)、麻黃、當歸、威靈仙、荊芥、甘草、生薑。 主治:濕熱痰邪流絡,臂痛。
活絡湯, 出處:《得效》卷三。 組成:白朮(薄切)1兩,當歸(淨洗,薄切,乾稱)半兩,獨活(淨洗)半兩,羌活(淨洗,去蘆切,乾秤)半兩,甘草(炙)半兩,川芎半兩。 主治:風濕痹痛,諸藥不效者。
活絡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五加皮1兩,續斷(酒浸)1兩,白芍藥1兩,當歸(去蘆,酒浸)1兩,白朮(炒)1兩,官桂(去粗皮,不見火)半兩,甘草(炙)半兩,附子2錢(炮,去皮臍)。 主治:血虛氣短,面目浮腫,四肢乏力。
活絡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一。 組成:白朮6錢(淨者),杜仲6錢(去粗皮量,制,炒去絲了),牛膝半兩(去根,酒浸,焙乾),附子半兩(炮,去皮臍了),甘草2錢半(炙),人參2錢半(洗,去蘆),官桂2錢半(去粗皮了),川薑7錢半(炮),當歸1兩2錢半(洗去土,酒浸1宿,焙乾了)。 主治:寒濕腳氣,筋骨手足一切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