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搐藥斬邪散」方中含有「藜蘆」,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止痙: 藜蘆性寒,味苦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的功效。對於因風邪入侵、肝風內動導致的抽搐、痙攣等症狀,藜蘆能有效驅散風邪,平息肝風,達到止痙的效果。
- 解毒散結: 藜蘆亦具解毒散結之效。若症狀由毒邪入侵、氣血瘀滯所致,藜蘆可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解除毒邪,消除結塊,從而緩解抽搐症狀。
搐藥斬邪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行氣,止痛解痙: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解痙之功效。方中以川芎配伍其他藥物,可有效緩解因氣血瘀阻、經絡不通所致的抽搐、痙攣等症狀。
- 引藥上行,通達病所: 川芎氣味芳香,可引藥上行,達於頭部,並能通達病所。對於因風寒、風熱、痰濁等邪氣上犯所致的頭風頭痛、眩暈、神志不清等症,川芎能起到引藥上行、驅邪通竅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病症。
搐藥斬邪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散寒,止痛止痙: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痙的功效。對於因風寒襲肺、痰濁阻絡而導致的抽搐、痙攣等症,細辛能溫經散寒,化痰止痙,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細辛與其他藥物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與白芷、川芎等藥物配伍,可更有效地祛風止痛;與蒼朮、厚朴等藥物配伍,可更有效地化痰止痙。
搐藥斬邪散中加入烏頭,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祛風除濕,止痛止痙: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痙之效。方中加入烏頭,可針對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導致肢體痙攣、抽搐等症狀,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止痙的作用。
2.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烏頭亦能溫陽散寒,回陽救逆。對於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面色蒼白等症,烏頭能起到溫陽散寒,恢復陽氣的作用,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搐藥斬邪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組成與古籍記載
「搐藥斬邪散」出自《御藥院方》,由下列藥材組成:
- 藜蘆(七錢,去苗)
- 川芎(半兩)
- 細辛(二錢半,去苗葉)
- 草烏頭尖(一十個,即文中古代羊頭之誤植或版本差異)
方劑主治為「喉中腫痛不消,及痰盛氣不宣通」。
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御藥院方》記載,「搐藥斬邪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兩種病症:
- 喉中腫痛不消: 指咽喉部位持續腫脹疼痛,難以消退。
- 痰盛氣不宣通: 指痰液壅盛,導致氣道不暢,呼吸不順。
治療原理分析
「搐藥斬邪散」的治療原理,可從方劑組成藥物的特性來分析:
- 藜蘆: 性味辛寒,有毒。具有湧吐痰涎,祛風殺蟲之效。在本方中,藜蘆主要發揮峻猛祛痰,開竅通閉的作用。由於藜蘆有毒性,外用取其辛散走竄之性,少量即可發揮藥效,故以搐鼻方式給藥。
- 川芎: 性味辛溫,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效。在本方中,川芎有助於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緩解咽喉腫痛。
- 細辛: 性味辛溫,具有散寒止痛,溫肺化飲,宣通鼻竅之效。在本方中,細辛一方面有助於散寒止痛,緩解咽喉不適;另一方面,其宣通鼻竅之效,亦有助於藥物直達病竈。
- 草烏頭尖: 性味辛熱,有大毒。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之效。在本方中,草烏頭尖可加強散寒止痛,消腫散結之效,且其辛熱之性可助藜蘆開竅通閉。
綜上所述,「搐藥斬邪散」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發揮治療作用:
- 峻猛祛痰,開竅通閉: 藜蘆、草烏頭尖皆為峻猛之品,能迅速祛除壅盛之痰涎,開通閉塞之氣道,從而緩解痰盛氣不宣通之症。
- 活血行氣,消腫止痛: 川芎、細辛、草烏頭尖合用,能活血行氣,消腫止痛,緩解咽喉腫痛。
- 辛散走竄,直達病竈: 細辛具有宣通鼻竅之效,且方劑採用搐鼻給藥方式,使得藥物能迅速直達病竈,發揮療效。
總體而言,「搐藥斬邪散」是一首藥性峻猛的方劑,通過祛痰開竅、活血止痛等作用,達到治療喉中腫痛不消及痰盛氣不宣通的目的。由於本方組成中含有毒性藥材,現代臨牀已較少使用,若需使用,應嚴格遵照醫囑,謹慎用藥。
傳統服藥法
藜蘆7錢(去苗),川芎半兩,細辛2錢半(去苗葉),草烏頭尖10個。
上為細末。
每用少許,鼻內搐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用量宜慎。
相關疾病
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搐藥斬邪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九。 組成:藜蘆7錢(去苗),川芎半兩,細辛2錢半(去苗葉),草烏頭尖10個。 主治:喉中腫痛不消,及痰盛氣不宣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