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烏頭湯
CAO WU TO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全生指迷方》卷三引《指南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3.8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草烏頭湯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烏頭,這與其藥用特性有密切關聯。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屬於毛茛科,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引起的疼痛症狀,如關節疼痛、肌肉痙攣等。
烏頭具有解肌祛寒、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由寒邪引起的病症。在草烏頭湯中,烏頭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還能提高身體對外界寒冷的抵抗力。它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從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
然而,烏頭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通常需經過炮製以降低毒性,因此,在草烏頭湯的配方中,烏頭的用量和搭配需依據專業醫師的指導,以達到療效的同時確保安全。總之,烏頭在草烏頭湯中的選用,主要是基於其強大的解寒止痛功效,為患者提供有效的病症緩解方式。
草烏頭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草烏頭性寒,善於祛風濕、止痛,但其毒性較大。細辛性溫,辛散溫通,可引導草烏頭藥力深入經絡,並緩解其毒性,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
- 協調藥性,平衡寒熱:草烏頭寒涼,單用易傷陽氣,而細辛溫陽散寒,可溫通經絡,平衡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更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草烏頭湯」主治「氣暈」,其特徵為「暈而不眩」,發作時患者「伏地昏昏」,約莫一頓飯時間(食頃)方才甦醒。病機為「榮衛錯亂,氣血溷濁,陽氣逆行,上下相隔」,待氣血重新暢通則恢復意識。脈象呈「虛大而澀」,反映氣血運行不暢、正氣不足之象。此症類似現代所稱「一時性昏厥」或「氣機逆亂所致暈厥」,中醫辨證屬「氣逆濁閉」證型。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草烏頭(生用):
- 性味辛熱大毒,歸肝、腎、脾經,具猛烈溫通之力。
- 生用取其「開閉通痺」之效,能「破積聚、通經絡」,直接疏通陽氣之逆亂,破除氣血溷濁之壅滯。
細辛:
- 辛溫芳香,入肺、腎經,功擅「通竅醒神、散寒化飲」。
- 與草烏頭相配,增強宣通上下氣機之力,尤其開竅作用可助神識清醒,針對「昏昏伏地」之症。
茶芽(嫩茶葉):
- 性微寒,苦甘而涼,能「清頭目、降火氣、消痰涎」。
- 本方用茶芽,一則制約草烏、細辛之燥熱,防其過亢傷陰;二則取其輕清上浮之性,引藥上行頭目,兼化痰濁以助氣機調暢。
配伍邏輯:
- 辛溫開閉為主:草烏頭與細辛相須為用,以辛溫通竅、破滯散結,逆轉「陽氣逆行」之態。
- 寒熱並行為佐:茶芽微寒,調和全方溫燥之性,形成「溫通不助火、辛散不耗氣」的配伍特色。
- 針對病機核心:三者協同直攻「榮衛錯亂、氣血溷濁」之病根,通過疏通經絡、調暢氣血,使「上下相隔」之氣復通,暈厥自解。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通」為要,通過草烏頭之峻通、細辛之透達、茶芽之輕揚,共奏「破濁氣、醒神機」之效。其作用層次可能在於:
- 急開其閉:迅速解除氣機壅塞,使逆亂之陽氣得以歸位。
- 調和營衛:疏通氣血運行通道,改善「榮衛錯亂」狀態。
- 短時救急:針對發作性氣暈,以藥物猛峻之性「頓挫病勢」,符合古代對急症「專方專藥」的治療思維。
總結
此方體現「以通為用」的治暈思路,有別於一般補虛或平肝熄風法,適用於實證為主、氣機突然逆亂之暈厥,然須精準辨證,非虛證所宜。
傳統服藥法
草烏頭(去皮尖,生用)、 細辛(去苗)、 茶芽各等分。
上為散。
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緩緩服盡。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草烏頭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草烏頭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三引《指南方》。 組成:草烏頭(去皮尖,生用)、細辛(去苗)、茶芽各等分。 主治:氣暈。但暈而不眩,發則伏地昏昏,食頃乃蘇,由榮衛錯亂,氣血溷濁,陽氣逆行,上下相隔,氣復通則蘇,脈虛大而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