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 Dioscorea collettii Hook.f. var. hypoglauca (Palibin) Pételot Sevenlobed Yam Rhizome, Foochow Yam Rhizome, Mountain Yam Rhizome, Hypoglaucous Collettyam Rhizome
- 別名:百枝,川萆薢,麻甲頭,硬飯團,粉萆薢,山田薯,金剛,竹木,土薯蕷,赤節,白菝葜
- 藥品來源:為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叉蕊薯蕷、山萆薢或纖細薯蕷等的塊莖。春、秋均可採挖。挖出後洗淨除去鬚根,切片曬乾。
- 道地藥材:廣東, 廣西, 河南, 安徽,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福建, 台灣
- 生長環境:水溝邊, 林邊, 疏林, 山谷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萆薢的傳統功效
1. 解毒
萆薢,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解毒功效主要體現在祛除濕熱毒邪,而非直接針對外來毒素。 各家醫籍對其解毒作用的闡述各有側重,但總體上指向了相同的機理。
《神農本草經》記載萆薢能治「惡瘡不瘳,熱氣」,指出其能針對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疾患。 《本草綱目》則進一步說明萆薢「長於去風濕」,能治療因風濕邪氣導致的諸多疾病,如緩弱頑痹、遺濁等。 這些疾病的根本,往往是濕熱之邪侵犯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產生毒邪。 萆薢通過利濕、通絡,將體內積聚的濕熱之邪排出,從而達到解毒的效果。
《藥品化義》更明確指出萆薢能治療「瘡癢惡厲,濕鬱肌胰」,認為其解毒機理在於「滲脾濕,能令血脈調和」。這說明萆薢的解毒功效與其利濕滲濕的特性密切相關,它並非直接殺滅毒素,而是通過疏通經絡,促進濕邪排出,使機體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達到解毒的目的。
《本草通玄》則從臟腑角度分析,認為萆薢能「搜風去濕,補腎強筋」,其解毒作用與肝、胃、腎三臟的關係密切。 濕熱之邪往往困阻於胃,而萆薢能清胃濕熱,從根本上解決毒邪的產生。 因此,萆薢的解毒作用是多層面的,涵蓋了祛除濕熱、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功能等方面。 需注意的是,古代典籍中對萆薢解毒功效的描述,多以濕熱邪毒為主,與現代醫學所指的毒素概念略有不同。
2. 利尿
萆薢,其利尿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和適用範圍則存在不同理解。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萆薢能治「腰背痛」、「風寒濕周痹」,提示其能祛除體內風寒濕邪,而這些邪氣的滯留常導致水液代謝紊亂,從而影響尿液排出。《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萆薢為足陽明、厥陰經藥,陽明主濕,厥陰主風,因此其功效在於祛除風濕,而風濕痹阻亦可導致水腫和排尿不利。《藥品化義》則認為萆薢「長於滲濕」,能治療因濕邪困阻所致的白濁、莖中痛等症,這些疾病都與尿液代謝異常相關。《本草通玄》則更精闢地指出,萆薢「搜風去濕,補腎強筋」,說明其利尿作用並非單純的排水,而是通過疏通經絡、去除濕邪來恢復腎臟的正常功能,從而達到利尿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醫籍對萆薢利尿功效的描述存在一些差異。例如,《名醫別錄》提到萆薢能治「陰痿失溺」,這可能是指因濕熱下注導致的排尿困難;而《藥性論》則將其與「腎間有膀胱宿水」聯繫起來,更直接地指明其利尿作用。《本草正義》則對前人觀點進行了批判性分析,認為部分記載過於誇大或與萆薢的藥性不相符,例如將其視為補益下元之藥。總體而言,古代醫籍中對萆薢利尿功效的理解,體現了中醫對疾病病因病機的複雜認識,也反映了萆薢在治療水濕停滯相關疾病中的多樣作用。 其利尿作用並非單純的利水瀉劑,更側重於通過疏通經絡、祛除濕邪來改善水液代謝,恢復機體的平衡。
3. 利水滲濕
萆薢,其利水滲濕之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從古代典籍中,我們可以窺見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
《神農本草經》即記載萆薢可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已點明其祛風除濕、通利關節的功效。 《名醫別錄》則指出其可治「傷中恚怒,陰痿失溺,關節老血,老人五緩」,暗示其能疏通經絡,改善因濕邪阻滯導致的諸多症狀,如水腫、尿閉等。 《藥性論》更明確指出萆薢能治療「冷風頑痹,腰腳不逐,手足驚掣」,說明其善於治療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症,特別是下半身的疼痛和活動障礙,並指出其能治療因膀胱積水導致的腰痛。
後世醫家對萆薢利水滲濕功效的認識更加深入。《本草綱目》認為萆薢能「治白濁,莖中痛,痔瘻環瘡」,並指出其為足陽明、厥陰經藥,與經絡循行部位相關聯。《本草通玄》則更精闢地指出萆薢「搜風去濕,補腎強筋」,認為其通過祛除風濕邪氣,從而達到補益腎氣,強健筋骨的效果。 《藥品化義》則強調萆薢「長於滲濕」,並指出其能治療因胃中濁氣下流所致的諸多疾病,如白濁、帶下等。 《本草思辨錄》則從陰陽平衡的角度闡述萆薢的作用機理,認為其能「達之而陰化,導之而陽伸」,使陰陽調和,達到利水滲濕的目的。《本草正義》則對前人觀點進行了辨析,肯定了其利水滲濕的功效,並指出其適用於濕熱證,而非風寒證。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萆薢利水滲濕功效的認識,從最初的經驗總結,到後世的理論闡釋,不斷深入和完善,充分體現了中醫理論的發展和積累。其作用機理與現代藥理研究也存在相通之處,值得進一步探討。
4. 活絡止痛
萆薢,其活絡止痛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於祛除導致疼痛的風濕之邪。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萆薢能「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點明其治療關節疼痛的功效,並指出其作用機理在於祛除風寒濕邪。 《藥性論》則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治療「冷風頑痹,腰腳不逐」,說明萆薢擅長治療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尤其針對下肢。 《本草綱目》則認為萆薢「長於去風濕」,能治療「緩弱頑痹、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並將其歸於足陽明、厥陰經,說明其作用於人體的經絡系統,疏通經脈,達到活絡止痛的效果。
《藥品化義》則從病機入手,認為萆薢能治療「風寒濕痹」,並指出其藥性「滲濕」,能驅除濕邪,從而緩解因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 《本草通玄》更深入地闡述了萆薢「搜風去濕,補腎強筋」的功效,認為其能治療因風濕邪氣侵犯筋骨而引起的疼痛。 《本草思辨錄》則從陰陽的角度解釋其止痛機理,認為萆薢能「達之而陰化,導之而陽伸」,使陰陽平衡,從而解除疼痛。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普遍認為萆薢具有活絡止痛的功效,其機理主要在於祛除風寒濕邪,疏通經絡,平衡陰陽。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醫籍對其功效的描述略有差異,應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謹慎使用。
5. 祛風除濕
萆薢,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祛風除濕功效尤為顯著。多部經典皆從不同角度論述其作用機理。
《神農本草經》開篇即列其主治為「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已明確指出萆薢在治療風寒濕痹及相關症狀方面的效用。其「強骨節」的功效,也暗示了它在疏通經絡、改善筋骨痹痛方面的作用,這與《本草綱目》中所述「萆薢之功,長於去風濕,所以能治緩弱頑痹」的觀點相符。
《藥性論》則更具體地指出萆薢能治療「冷風頑痹,腰腳不遂」,並將其與腎臟膀胱積水聯繫起來,說明其祛除體內濕邪的功效。 《藥品化義》更進一步闡述,萆薢「長於滲濕」,能治療因「風寒濕痹」或「胃中濁氣下流」所引起的諸多症狀,包括男子白濁、莖中作痛,以及女子白帶等。此說法與《本草通玄》中「搜風去濕,補腎強筋」的描述相呼應,暗示其祛風除濕之效並非單純的瀉濕,更包含了調和陰陽,補益腎氣的層面。
《本草思辨錄》則從陰陽角度分析,認為萆薢能「達之而陰化,導之而陽伸」,說明其能調理陰陽失衡,從而達到祛風除濕的目的。 雖然一些古代醫籍中對萆薢功效的描述存在一些差異,甚至有些觀點在現代醫學看來略顯誇大或缺乏科學依據,但總體而言,萆薢在祛風除濕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歷代醫家及大量臨牀實踐的驗證。
萆薢的古代典籍
萆薢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本草綱目》載,萆薢「消腫毒,散惡血」。萆薢水煎液和小鼠艾氏腹水癌細胞均具抑制作用。萆薢揮發油對小鼠艾氏腹水癌細胞亦有抑制作用,顯示萆薢具有抗腫瘤作用。
2. 鎮痛
萆薢,性微寒,味苦辛,具有鎮痛作用。古云:「萆薢,苦辛寒,能止頭痛,明目,益氣。」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萆薢水煎液和揮發油均能降低大鼠的扭體反應和熱板痛閾值,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這可能是由於萆薢中含有的生物鹼、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痛作用。
3. 抗發炎
萆薢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萆薢水煎液能抑制小鼠肉芽腫的生長,揮發油能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腫的形成。
4. 抗菌
萆薢,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抗菌之效。水煎液及揮發油皆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等多種細菌。實乃天然之抗菌良藥。
5. 降血糖
萆薢性甘,微寒,歸心、腎經。具有清心除煩,益陰降火,生津止渴之功效。主治心煩失眠,口渴心悸,盜汗遺精,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腸燥便祕等病症。
現代研究表明,萆薢中含有萆薢皁苷、萆薢多糖、萆薢酮等成分,具有降低血糖、調節血脂、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其中,萆薢皁苷是萆薢中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研究發現,萆薢皁苷能夠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後血糖水平。此外,萆薢皁苷還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空腹血糖水平。
萆薢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萆薢注意事項重點
- 腎虛陰虧者忌服,因其瀉腎氣,加重虛虧。
- 《本草經疏》所載,下部無濕、陰虛火熾、尿液滴瀝、莖中疼痛、腎虛腰痛者不宜服。
- 《本經逢原》記載,陰虛精滑、元氣下陷導致小便頻數、大便急迫者,誤用將加重病情。
- 《本草經集註》中提到,薏苡仁可作為解毒藥材。其畏葵根、大黃、柴胡牡蠣、前胡。
- 《本草備要》指出,其忌諱茗茶、醋。
萆薢相關的方劑
萆薢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萆薢含有的化學成分
薯蕷皁甙元(Diosgenin), 雅姆皁甙元(Yamogenin), 薯蕷皁甙元棕櫚酸酯(Diosgenin palmitat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薯蕷皁甙元乙酸酯(Diosgenin acetate), 雅姆皁甙元乙酸酯(Yamogenin acetate), 粉背薯蕷皁甙A(Hypoglaucine A), 原粉背薯蕷皁甙A(Protohypoglaucine A), 粉背薯蕷皁甙(Hypoglaucine), 原粉背薯蕷皁甙(Protohypoglaucine), 纖細薯蕷皁甙(Gracillin), 原纖細薯蕷皁甙(Progracill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