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 Dioscorea collettii Hook.f. var. hypoglauca (Palibin) Pételot Sevenlobed Yam Rhizome, Foochow Yam Rhizome, Mountain Yam Rhizome, Hypoglaucous Collettyam Rhizome
- 別名:百枝,川萆薢,麻甲頭,硬飯團,粉萆薢,山田薯,金剛,竹木,土薯蕷,赤節,白菝葜
- 來源:為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叉蕊薯蕷、山萆薢或纖細薯蕷等的塊莖。春、秋均可採挖。挖出後洗淨除去鬚根,切片曬乾。
- 道地藥材:廣東, 廣西, 河南, 安徽,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福建, 台灣
- 生長環境:水溝邊, 林邊, 疏林, 山谷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萆薢的傳統功效
1. 解毒
萆薢,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解毒功效主要體現在祛除濕熱毒邪,而非直接針對外來毒素。 各家醫籍對其解毒作用的闡述各有側重,但總體上指向了相同的機理。
《神農本草經》記載萆薢能治「惡瘡不瘳,熱氣」,指出其能針對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疾患。 《本草綱目》則進一步說明萆薢「長於去風濕」,能治療因風濕邪氣導致的諸多疾病,如緩弱頑痹、遺濁等。 這些疾病的根本,往往是濕熱之邪侵犯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產生毒邪。 萆薢通過利濕、通絡,將體內積聚的濕熱之邪排出,從而達到解毒的效果。
《藥品化義》更明確指出萆薢能治療「瘡癢惡厲,濕鬱肌胰」,認為其解毒機理在於「滲脾濕,能令血脈調和」。這說明萆薢的解毒功效與其利濕滲濕的特性密切相關,它並非直接殺滅毒素,而是通過疏通經絡,促進濕邪排出,使機體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達到解毒的目的。
《本草通玄》則從臟腑角度分析,認為萆薢能「搜風去濕,補腎強筋」,其解毒作用與肝、胃、腎三臟的關係密切。 濕熱之邪往往困阻於胃,而萆薢能清胃濕熱,從根本上解決毒邪的產生。 因此,萆薢的解毒作用是多層面的,涵蓋了祛除濕熱、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功能等方面。 需注意的是,古代典籍中對萆薢解毒功效的描述,多以濕熱邪毒為主,與現代醫學所指的毒素概念略有不同。
2. 利尿
萆薢,其利尿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和適用範圍則存在不同理解。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萆薢能治「腰背痛」、「風寒濕周痹」,提示其能祛除體內風寒濕邪,而這些邪氣的滯留常導致水液代謝紊亂,從而影響尿液排出。《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萆薢為足陽明、厥陰經藥,陽明主濕,厥陰主風,因此其功效在於祛除風濕,而風濕痹阻亦可導致水腫和排尿不利。《藥品化義》則認為萆薢「長於滲濕」,能治療因濕邪困阻所致的白濁、莖中痛等症,這些疾病都與尿液代謝異常相關。《本草通玄》則更精闢地指出,萆薢「搜風去濕,補腎強筋」,說明其利尿作用並非單純的排水,而是通過疏通經絡、去除濕邪來恢復腎臟的正常功能,從而達到利尿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醫籍對萆薢利尿功效的描述存在一些差異。例如,《名醫別錄》提到萆薢能治「陰痿失溺」,這可能是指因濕熱下注導致的排尿困難;而《藥性論》則將其與「腎間有膀胱宿水」聯繫起來,更直接地指明其利尿作用。《本草正義》則對前人觀點進行了批判性分析,認為部分記載過於誇大或與萆薢的藥性不相符,例如將其視為補益下元之藥。總體而言,古代醫籍中對萆薢利尿功效的理解,體現了中醫對疾病病因病機的複雜認識,也反映了萆薢在治療水濕停滯相關疾病中的多樣作用。 其利尿作用並非單純的利水瀉劑,更側重於通過疏通經絡、祛除濕邪來改善水液代謝,恢復機體的平衡。
3. 利水滲濕
萆薢,其利水滲濕之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從古代典籍中,我們可以窺見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
《神農本草經》即記載萆薢可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已點明其祛風除濕、通利關節的功效。 《名醫別錄》則指出其可治「傷中恚怒,陰痿失溺,關節老血,老人五緩」,暗示其能疏通經絡,改善因濕邪阻滯導致的諸多症狀,如水腫、尿閉等。 《藥性論》更明確指出萆薢能治療「冷風頑痹,腰腳不逐,手足驚掣」,說明其善於治療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症,特別是下半身的疼痛和活動障礙,並指出其能治療因膀胱積水導致的腰痛。
後世醫家對萆薢利水滲濕功效的認識更加深入。《本草綱目》認為萆薢能「治白濁,莖中痛,痔瘻環瘡」,並指出其為足陽明、厥陰經藥,與經絡循行部位相關聯。《本草通玄》則更精闢地指出萆薢「搜風去濕,補腎強筋」,認為其通過祛除風濕邪氣,從而達到補益腎氣,強健筋骨的效果。 《藥品化義》則強調萆薢「長於滲濕」,並指出其能治療因胃中濁氣下流所致的諸多疾病,如白濁、帶下等。 《本草思辨錄》則從陰陽平衡的角度闡述萆薢的作用機理,認為其能「達之而陰化,導之而陽伸」,使陰陽調和,達到利水滲濕的目的。《本草正義》則對前人觀點進行了辨析,肯定了其利水滲濕的功效,並指出其適用於濕熱證,而非風寒證。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萆薢利水滲濕功效的認識,從最初的經驗總結,到後世的理論闡釋,不斷深入和完善,充分體現了中醫理論的發展和積累。其作用機理與現代藥理研究也存在相通之處,值得進一步探討。
4. 活絡止痛
萆薢,其活絡止痛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於祛除導致疼痛的風濕之邪。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萆薢能「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點明其治療關節疼痛的功效,並指出其作用機理在於祛除風寒濕邪。 《藥性論》則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治療「冷風頑痹,腰腳不逐」,說明萆薢擅長治療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尤其針對下肢。 《本草綱目》則認為萆薢「長於去風濕」,能治療「緩弱頑痹、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並將其歸於足陽明、厥陰經,說明其作用於人體的經絡系統,疏通經脈,達到活絡止痛的效果。
《藥品化義》則從病機入手,認為萆薢能治療「風寒濕痹」,並指出其藥性「滲濕」,能驅除濕邪,從而緩解因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 《本草通玄》更深入地闡述了萆薢「搜風去濕,補腎強筋」的功效,認為其能治療因風濕邪氣侵犯筋骨而引起的疼痛。 《本草思辨錄》則從陰陽的角度解釋其止痛機理,認為萆薢能「達之而陰化,導之而陽伸」,使陰陽平衡,從而解除疼痛。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普遍認為萆薢具有活絡止痛的功效,其機理主要在於祛除風寒濕邪,疏通經絡,平衡陰陽。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醫籍對其功效的描述略有差異,應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謹慎使用。
5. 祛風除濕
萆薢,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祛風除濕功效尤為顯著。多部經典皆從不同角度論述其作用機理。
《神農本草經》開篇即列其主治為「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已明確指出萆薢在治療風寒濕痹及相關症狀方面的效用。其「強骨節」的功效,也暗示了它在疏通經絡、改善筋骨痹痛方面的作用,這與《本草綱目》中所述「萆薢之功,長於去風濕,所以能治緩弱頑痹」的觀點相符。
《藥性論》則更具體地指出萆薢能治療「冷風頑痹,腰腳不遂」,並將其與腎臟膀胱積水聯繫起來,說明其祛除體內濕邪的功效。 《藥品化義》更進一步闡述,萆薢「長於滲濕」,能治療因「風寒濕痹」或「胃中濁氣下流」所引起的諸多症狀,包括男子白濁、莖中作痛,以及女子白帶等。此說法與《本草通玄》中「搜風去濕,補腎強筋」的描述相呼應,暗示其祛風除濕之效並非單純的瀉濕,更包含了調和陰陽,補益腎氣的層面。
《本草思辨錄》則從陰陽角度分析,認為萆薢能「達之而陰化,導之而陽伸」,說明其能調理陰陽失衡,從而達到祛風除濕的目的。 雖然一些古代醫籍中對萆薢功效的描述存在一些差異,甚至有些觀點在現代醫學看來略顯誇大或缺乏科學依據,但總體而言,萆薢在祛風除濕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歷代醫家及大量臨牀實踐的驗證。
萆薢的古代典籍
萆薢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本草綱目》記載萆薢「消腫毒,散惡血」,此傳統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其抗腫瘤潛力。具體而言,研究發現萆薢水煎液對小鼠艾氏腹水癌細胞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更深入的分析表明,萆薢所含的揮發油亦能有效抑制此類癌細胞,這提示揮發性成分是其發揮抗腫瘤活性的關鍵物質之一。其抗腫瘤機制可能涉及多個面向,例如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誘導癌細胞的程序性死亡(細胞凋亡),或是調節腫瘤相關的免疫反應。這些在細胞層面及動物模型上的實驗證據,為萆薢作為潛在的抗腫瘤藥物或輔助治療提供了現代藥理學依據,顯示其在癌症防治領域的應用價值。
2. 鎮痛
現代藥理研究深入探討了中藥萆薢的鎮痛機制。在大鼠扭體反應試驗中,萆薢水煎液和揮發油顯著降低大鼠扭體次數,表明其對外周性或炎症性疼痛具有抑制作用。同時在熱板試驗中,能提升大鼠痛閾,提示其可能直接或間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影響痛覺傳導。其鎮痛效應主要歸因於所含的生物鹼和揮發油等活性成分。生物鹼類成分可能透過調節神經遞質、影響離子通道或作用於痛覺受體發揮中樞或外周鎮痛。揮發油則可能展現抗炎、局部麻醉或直接影響疼痛感受器的作用。綜合而言,萆薢的鎮痛作用機制被認為涉及多個靶點及途徑,兼具外周與中樞效應,為其傳統應用提供現代藥理基礎。
3. 抗發炎
萆薢的抗炎作用機制複雜且多靶點。科學研究顯示,萆薢水煎液與揮發油能顯著抑制實驗動物模型中的肉芽腫形成與生長,這證實了其對於慢性發炎反應的療效。現代藥理學分析進一步揭示,萆薢的有效成分,尤其是其所含的甾體皂苷類化合物,可能透過多種途徑發揮抗炎作用。
這些作用包括:抑制促炎性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1β、白介素-6)的釋放;減少炎症介質如前列腺素E2和一氧化氮的產生,這涉及對環氧合酶-2(COX-2)和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的調控。此外,萆薢還可能干預細胞內重要的炎症信號轉導通路,例如抑制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NF-κB是許多炎症基因表達的關鍵調控因子。透過這些機制,萆薢能有效減少炎症細胞的浸潤、抑制異常血管生成與結締組織增生,從而全面緩解炎症反應並促進組織修復。此藥理作用為其在治療慢性炎症相關疾病提供了科學依據。
4. 抗菌
萆薢的抗菌功效,現代藥理分析指出其水煎液與揮發油均展現廣譜抑菌活性。水煎液富含多糖、皂苷、黃酮類等水溶性成分,可能透過破壞細菌細胞壁、細胞膜完整性或抑制關鍵代謝酶來發揮作用。揮發油則含有萜類等脂溶性化合物,能有效滲透細菌細胞膜,干擾其內部生理功能。這些活性物質協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等多種致病菌顯示明確抑制效果,佐證其作為天然抗菌藥物的潛力。
5. 降血糖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中藥萆薢之降血糖功效主要源於其所含的萆薢皂苷。此成分能透過兩種途徑發揮作用:首先,萆薢皂苷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效延緩碳水化合物於腸道的吸收,從而降低餐後血糖驟升。其次,它能促進胰島素分泌,並提升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改善胰島素抵抗,進而有效降低空腹血糖水平。
萆薢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萆薢注意事項重點
- 腎虛陰虧者忌服,因其瀉腎氣,加重虛虧。
- 《本草經疏》所載,下部無濕、陰虛火熾、尿液滴瀝、莖中疼痛、腎虛腰痛者不宜服。
- 《本經逢原》記載,陰虛精滑、元氣下陷導致小便頻數、大便急迫者,誤用將加重病情。
- 《本草經集註》中提到,薏苡仁可作為解毒藥材。其畏葵根、大黃、柴胡牡蠣、前胡。
- 《本草備要》指出,其忌諱茗茶、醋。
萆薢相關的方劑
萆薢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萆薢含有的化學成分
薯蕷皁甙元(Diosgenin), 雅姆皁甙元(Yamogenin), 薯蕷皁甙元棕櫚酸酯(Diosgenin palmitat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薯蕷皁甙元乙酸酯(Diosgenin acetate), 雅姆皁甙元乙酸酯(Yamogenin acetate), 粉背薯蕷皁甙A(Hypoglaucine A), 原粉背薯蕷皁甙A(Protohypoglaucine A), 粉背薯蕷皁甙(Hypoglaucine), 原粉背薯蕷皁甙(Protohypoglaucine), 纖細薯蕷皁甙(Gracillin), 原纖細薯蕷皁甙(Progracill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