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消活關輕竅散

NEI XIAO HUO GUAN QING Q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6.7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腎經 19%
脾經 19%
心經 10%
肺經 9%
膀胱經 9%
胃經 7%
膽經 2%
肝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內消活關輕竅散中使用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通經活絡: 附子性溫熱,具有溫陽散寒之功,能驅散體內寒邪,促進氣血流通。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導致關節疼痛、活動不便的症狀,附子可溫經散寒,活血化瘀,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扶陽補氣,固本培元: 附子亦有補益元氣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對於體虛乏力、氣血不足,導致關節疼痛難以恢復的患者,附子可補益元氣,固本培元,促進康復。

總而言之,附子在內消活關輕竅散中發揮溫陽散寒、通經活絡、扶陽補氣的功效,有助於改善關節疼痛、活動不便等症狀。

內消活關輕竅散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配方精妙,旨在調理人體氣機,暢通關竅,達到祛風散寒、活血化瘀之效。方中含烏頭,此藥性烈味辛,有強大之溫經散寒、止痛功效,適於治療寒邪入侵所致之肢體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烏頭屬大毒之品,其應用需極為謹慎,用量宜小,且須炮製以減低毒性,確保安全。在內消活關輕竅散中,烏頭與其他藥物相互制約,共同發揮作用,既可增強整體療效,又能減少單味藥物之副作用。烏頭的加入,使此方更適合治療因寒濕阻滯而引起的各種疼痛,尤其是對於風濕骨病患者,具有較顯著的緩解作用。然而,由於烏頭之劇毒性,臨床使用時務必遵循醫師指導,嚴格控制劑量,以防中毒。

「內消活關輕竅散」方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宣肺解表: 麻黃性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散寒止咳之功效。方中麻黃可針對患者外感風寒、肺氣不宣、鼻塞流涕等症,起到疏風散寒、通竅之效。
  2. 通竅止痛: 麻黃亦能通利鼻竅,緩解鼻塞、頭痛等症狀。該方針對患者鼻淵、頭痛、肢體疼痛等症,麻黃可起到通竅止痛,減輕疼痛的作用。

內消活關輕竅散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行氣止痛: 沉香氣味辛溫,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腎納氣之功效。該方劑旨在治療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沉香的通絡止痛作用可以緩解關節疼痛,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關節功能。

二、 溫腎助陽: 沉香性溫,能溫腎助陽,對於腎陽虛所致的關節疼痛有輔助治療作用。沉香溫陽化寒,配合其他藥物,可增強整體治療效果。

內消活關輕竅散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開竅醒神:蒼朮性溫燥,能燥濕健脾,利水滲濕,並可通利關竅,醒神開竅,有助於改善因濕邪困脾、痰濁阻竅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神志不清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蒼朮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如羌活、獨活等,具有協同作用,共同起到祛風濕、通經絡、活血止痛的效果,進一步增強藥效,以達到治療關節疼痛的目的。

內消活關輕竅散中加入防風,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方面:

  1. 祛風解表: 防風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通竅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包含防風,可以有效驅散體內風寒邪氣,減輕關節疼痛和頭面部不適,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活絡關節、輕利竅開的效果。
  2. 配合其他藥材: 方劑中其他藥材可能具有辛溫發散、活血通絡等功效,與防風共同作用,可增強祛風解表、活血通絡的功效,達到更佳的療效。

內消活關輕竅散中包含萆薢,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濕通痺:萆薢性味甘淡,歸膀胱、腎經,具利水滲濕、通經活絡之效。對於風濕痺痛、關節腫脹,因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症狀,萆薢能有效祛除濕邪,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清熱解毒:萆薢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解濕熱蘊結於關節周圍而引起的疼痛、紅腫、發熱等症狀。此與內消活關輕竅散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功效相契合。

內消活關輕竅散中使用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肝腎,強筋骨: 杜仲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之效。方劑中可能因患者出現腰膝痠軟、肢體乏力等肝腎不足、筋骨失養的症狀,而使用杜仲以補益肝腎,增強筋骨力量。
  2.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 杜仲亦具有利水消腫、通絡止痛的功效。若患者伴隨水腫、關節疼痛等症狀,則杜仲能利水消腫,通經活絡,緩解疼痛,達到整體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內消活關輕竅散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題幹提供的藥方組成及古文記載,可以分析「內消活關輕竅散」的主治功效及其治療原理。需要注意的是,題幹提供的藥方組成與《衛濟寶書》中記載的方劑成分有所不同,因此本分析將基於題幹提供的藥物成分進行推論,並結合古文提及的「疽毒」主治方向進行闡述。

方劑組成分析:

題幹提供的「內消活關輕竅散」包含以下藥物:

  • 附子: 溫陽散寒,除濕止痛。為方中君藥,溫補腎陽,驅散寒邪,是治療寒邪痹阻的重要藥物。
  • 羊頭: (應為誤植,原文並未提及此藥材,推測可能與其他藥材混淆,後續分析將忽略此成分)
  • 麻黃: 發汗解表,平喘止咳。 用於疏散風邪,若疽毒伴隨表證,則此藥可發散表邪。
  • 沈香: 行氣止痛,降逆和胃。 可理氣止痛,緩解局部腫痛不適。
  • 蒸蒬: (應為誤植,可能為其他藥物,後續分析將忽略此成分)
  • 防風: 疏散風邪,止痛解毒。 與麻黃相伍,共同疏散風寒。
  • 萱草: 利尿通淋,清熱解毒。 可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若疽毒伴隨濕熱,則此藥可清利濕熱。
  • 杜仲: 補肝腎,強筋骨。 補益肝腎,有助於改善因氣血不足引起的疼痛及組織損傷。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方劑組成及古文所述「疽毒」的主治,可以推測此方劑的治療原理為:溫陽散寒、疏風解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疽毒」在古代醫籍中多指一種毒邪壅阻於肌膚深層,導致局部腫痛、潰爛的疾病。此方劑以附子溫陽散寒為君,溫通經絡,驅散寒邪,從根本上解決寒邪阻滯的問題。麻黃、防風疏散表邪,防止邪氣外束。沈香行氣止痛,緩解局部症狀。萱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針對可能存在的濕熱因素。杜仲補益肝腎,促進組織修復。

整體而言,該方劑通過溫陽、散寒、疏風、解毒等多方面作用,以達到治療疽毒的目的。方中藥物協同作用,溫而不燥,散而不傷正氣,力求標本兼治。

與《衛濟寶書》方劑的比較:

《衛濟寶書》中提到的方劑與題幹提供的「內消活關輕竅散」成分存在差異。 《衛濟寶書》中的方劑更側重於溫經散寒,並加入了川烏、草烏等溫經通絡的藥物,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這也體現了古代方劑的個體化特點,同一疾病,不同體質,用藥亦不同。

結論:

「內消活關輕竅散」是一個針對疽毒等寒邪壅阻所致疾病的方劑,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溫陽散寒、疏風解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多方面作用來達到治療目的。 但由於題幹提供的藥方組成與古籍記載存在差異,且缺乏更詳細的臨牀資訊,以上分析僅供參考。 實際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調整。

傳統服藥法


附子半兩(炮),川烏半兩(炮,去皮尖),草烏1兩半(炮,去皮尖),麻黃(去節),沈香1分,蒼朮3分,防風半兩(炙),萆薢1分,杜仲半兩(炙)。
上為末。
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1個,煎7分,通口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內消活關輕竅散, 出處:《衛濟寶書》卷下。 組成:附子半兩(炮),川烏半兩(炮,去皮尖),草烏1兩半(炮,去皮尖),麻黃(去節),沉香1分,蒼朮3分,防風半兩(炙),萆薢1分,杜仲半兩(炙)。 主治:疽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