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濟寶書

宋代,外科醫學領域留下一部重要著作,名為《衛濟寶書》,由東軒居士增註而成。此書原撰人不詳,約成書於十二世紀初,反映了當時外科治療癰疽及相關疾病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儘管歷經輾轉,原書一卷二十二篇的完整面貌及諸多方劑已佚失,幸賴清代編寫《四庫全書》時進行輯佚,雖僅存二卷且內容不全,但其核心精髓得以保存,為後世研究宋代外科提供了寶貴資料。

《衛濟寶書》內容雖然不及大型醫書卷帙浩繁,但正如書介所述,「雖卷帙不多,卻有獨到之處」。其獨到之處不僅在於其對癰疽病症的深刻認識與分類治療,更體現在其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以及廣泛吸納前人與同時代醫者的經驗。從現存的輯佚本及提供的書稿內容來看,此書涵蓋了外科診斷、治療原則、具體操作方法及藥方應用等多個層面,為當時及後世的外科醫者提供了指引。

書中的「原序」與「自序」為理解此書的價值與來源提供了重要線索。原序由董㾓所作,記述其仲父背瘡危證,經名醫文居禮應用此書中的部分方法治癒的案例,由此認識到此書的巨大療效,即使「以卷之一二方而愈人疾若是,況得集大全者,則活人豈有極」,進而將其命名為「衛家濟世寶書」。這篇序言證實了此書在實際臨床中的顯著療效,並點出了完整版本的潛在價值。自序則由增註者東軒居士所寫,說明他匯集「癰疽方論二十二篇」成帙,強調其內容的「精微,圖證悉具」,且「隨病施效,可以傳之無窮」。他坦承此書內容是採集「百家之說」,會通「十經之旨」,並結合自身「自得之妙」,歷經「十有二年」的臨床實踐,救人無數。書中許多具體方藥和方法均有明確的師承或來源,如玉女飛花散得自洞靈辛隱士,針法師於石龍法師,灸訣得自休寧道人等,這顯示了《衛濟寶書》並非一家之言,而是廣泛吸收各家所長,加以整理和創新的成果,體現了宋代醫學注重經驗交流與學術傳承的特點。東軒居士特別強調,掌握此書需要「息心澄意穎悟之後」,方能「不誤後人」,這也提示了外科治療的風險性及醫者心性修養的重要性。

卷上開篇的「論治」是全書理論的核心之一,以問答形式闡述了癰疽的鑑別、預後判斷及治療原則。書中首先區分了「癰」與「疽」的差異:癰發於皮膚淺層,浮虛廣泛,易蔓延;而疽則深根於裡,與臟腑毒熱有關,病勢險惡,「十之已七」毒諸內,僅「三見其一」形於外,且形小堅硬,畏痛。這種區分對於指導治療至關重要。治療原則上,癰主張「成者泄之,盛者疾之,攻內後外」,強調排膿與及時截斷病勢。而疽則因病根於裡,主張「來者速泄陽會(言灸),敗者急救其里(言藥)」,即以外治(如灸法)配合內服藥物,從內外同時著手。

書中對病症預後的判斷尤為精細,列舉了多種不治之證,如發背透膜、未潰內陷伴面青唇黑便汙、潰喉、毒入臟腑或要害部位等,並指出某些部位發毒(如左頤後一寸三分)的凶險性。同時也給出了樂觀的判斷標準,如流注雖多但無上述惡候者可治。這部分內容展現了宋代外科醫者對病變發展及危候的敏銳觀察與經驗總結。

脈診在癰疽治療中的應用也是「論治」的重要內容。書中強調「聖人周知治病若合符節,非脈而何」,認為脈象是判斷病勢、預後乃至病位的重要依據。通過脈象的遲數、盛衰、浮沉、滑實等變化,可以區分寒熱、判斷病之順逆、決斷生死。特別是根據病位(上焦或下焦)來分析寸尺脈的應對關係,以及對特定脈象(如金石脈、食毒脈、癰結太陰脈)的描述,體現了當時脈診在外科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深度。

五善七惡的提出,為判斷癰疽病人的整體狀況和預後提供了更全面的視角。五善是病情向好的徵兆(如飲食正常、大小便澀但有熱、內外病相應、肌肉分明、用藥有效),而七惡則是不利預後甚至危險的徵兆(如發渴喘促伴眼部異常、氣脈綿綿與病不符、目中不清、潰前肉黑內陷、潰後色青黑腐爛、發痰、嘔吐)。這些善惡指標不僅關注局部病灶,更涵蓋了全身反應、臟腑功能及對治療的反應,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在外科中的應用。

關於癰疽的病因,「論治」部分歸結為稟受五行之氣與四時陰陽失調,導致表竅不勻、三焦壅塞、血澀肌表,最終引發五發癰疽。書中認為五發與五臟六腑失和有關,五臟主裡氣,病變深沉;六腑主表氣,病變浮淺。這種病因病機的論述,結合了傳統中醫的藏象、經絡及氣血理論,為外科疾病找到了內在的理論根基。

「癰疽五發」部分是對幾種主要外科瘡瘍的具體分類和描述。書中列舉了癌、瘭、疽、痼四種,並將癰單獨列出作為第五種(與書介中的「五發」(癌、瘭、痼、疽)圖說可能有所不同,但詳細內容部分將癰也作為一種發來描述,並與痼歸為一類治法相似),提供了各自的臨床特點、病程演變以及初步治療建議。

  • :無頭緒,初熱痛後轉不痛,紫赤腫,久不破,需先內服大車螯散攻下。
  • :尖腫,根腳赤白,腫實疼痛伴全身症狀,需根據是否已破選擇大小車螯散。
  • :初小癢痛,漸結瘢成㿉,皮破如蜂房,多膿毒,病勢險惡伴全身重症,禁大車螯散,主用小車螯散及其他解毒活血藥。
  • :形狀不定,可能消退又復發,常伴腰腿症狀和便溺異常,治療分已破未破,需用內消內解散。
  • :突起如餅或魚形,大小不一,堅實赤腫伴熱痛,治療與痼法相似,分已破未破用大小車螯散。

這部分詳細的臨床描述和鑑別診斷,對於外科醫生識別不同類型的癰疽至關重要,並根據不同的「發」給出了初步的治療方針,強調了辨證施治,而非一概而論。

書中提及的具體治療方法,除了內服方藥外,也包括多種外治法。試瘡潰法是一種簡單而實用的判斷膿腫是否成熟的方法,通過按壓有無波動感來決定是否可以排膿。長肉、潰膿法是處理潰後創面的基本方法,強調先排膿,後用藥促生肌癒合。打針法是用針刺破排膿的手段。騎竹馬灸和灸惡瘡法則是艾灸在治療癰疽惡瘡中的應用,體現了灸法活血、拔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雖然卷下大部分方劑已佚,但卷上及自序中零星提到的藥方(如大車螯散、小車螯散、排膿敗毒托裡內補散、麝香膏、食膏蹄湯等)及其應用指徵,仍能窺見當時用藥的思路,常常是內服外敷結合,攻補兼施。

「論治」最後關於古今用藥的對比討論,反映了東軒居士對當時醫界的觀察與思考。他推崇古人「隨證施設,如箭中的」的靈活性與個人悟性(「妙體存乎心,模體行以意」),對時人僅憑古方書而不知變通可能導致的「禍福相半」表示擔憂。他強調「單方療病為效最切」,但需「擇以佐使」,並提出了「猛烈之疾以猛烈之藥」的「以毒攻毒」治則,這在外科處理兇險毒瘡時尤為重要。

總體而言,《衛濟寶書》雖是輯佚之本,文字亦可能在傳抄中有所訛誤,但從現存內容已可見其價值。它系統地論述了宋代癰疽等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預後及治療,特別是區分了不同「發」的特點與治法,並涵蓋了內服、外敷、針刺、艾灸等多種手段。此書是宋代外科醫學發展的縮影,融匯了前人經驗與作者的臨床實踐,其理論闡述精煉,臨證指導性強,對後世外科著作產生了積極影響,是中國醫學史上關於外科瘡瘍疾病的重要文獻之一。東軒居士的增註和整理工作,以及他強調的臨床經驗和悟性在醫學中的重要性,也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