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軒居士

《衛濟寶書》~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癰疽五發

反此者即與本方,服藥不能應,雖不害其命,而留之日久。病形雖多,針敷則一,收外攻內,侯其聚合。內毒盛者,急攻其內;外毒盛者,速瀉其熱。日夜收攻,庶幾無失。

騎竹馬量灸法:發背腦疽、腸癰、下部癰、乳癰、喉癰、牙癰、手足一切癰疽、或胸腹不測丹癰、緊硬之屬。先令病人以肘憑几豎臂腕,要直,用篾一條,自臂腕中曲處橫紋,男左女右,貼肉量起,直至中指尖盡處截斷為準,不量指爪。卻用竹槓一條,使病人脫衣騎定,令身直。

前後用兩人槓起,令腳不著地。又令一人左右扶定,勿令僵仆。卻將前所量臂腕篾,從竹槓坐處尾閭穴直貼脊骨,量至篾盡處為準,用墨點定。此穴是取中,非灸穴也。卻用稻杆子量病人中指中節,相去兩橫紋為準,男左女右剪斷,將稻杆准子從篾點定處,兩邊各橫量一寸,准子盡處取兩穴各五壯或七壯,不可多灸。不問癰生何處,並用此法灸之,無不愈也。

此二穴心脈所起,凡癰皆心火留滯而生,灸此二穴則心火即時流通,不三日而愈,可以起死救危,有非常之功也。屢試而屢驗矣。《素問》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又云:榮氣不和,逆於肉理,則生癰腫。榮氣者,血也。心能行血,血即滯則脈不行,故逆於肉理,則生癰腫。

灸此二穴,心火調暢,血脈自流通,愈於服藥多矣。

白話文:

如果出現與上述相反的情況,使用這個方子,如果服藥後沒有效果,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病情會拖延很久。疾病的表現雖然很多樣,但治療的原則都是一樣的,就是由外而內地進行治療,等待病灶聚集。體內毒素旺盛的,要趕緊攻克體內;體表毒素旺盛的,要迅速清瀉熱毒。日夜不停地進行治療,才能避免疏失。

騎竹馬量灸法: 這個方法適用於治療背部疔瘡、腦疽、腸癰、下體癰、乳癰、喉癰、牙癰、手腳一切癰疽,或者胸腹部難以預測的丹毒、堅硬腫塊。

首先讓病人將手肘靠在桌子上,手臂豎直,手腕也要伸直。用竹篾條從手臂手腕的彎曲處橫紋開始,男左女右,貼著皮膚量到中指指尖,將竹篾條截斷,注意不要量到指甲。

接著準備一根竹竿,讓病人脫下衣服騎在竹竿上,身體保持直立。前後各一個人將竹竿抬起,讓病人的腳不著地。另外一個人左右扶穩病人,避免病人摔倒。然後將之前量好的手臂竹篾條,從竹竿病人坐著的地方,也就是尾椎骨的尾閭穴開始,貼著脊椎骨向上量,量到竹篾條的盡頭為止,用墨水點上記號。這個記號只是用來取穴,並不是要灸的穴位。

接著用稻草桿測量病人的中指中間指節,相隔兩條橫紋處截斷,男左女右,將這段稻草桿對著墨點記號的地方,向左右兩側各橫量一寸,在稻草桿盡頭的地方,各取一個穴位,每個穴位灸五壯或七壯,不要灸太多。不管癰疽長在什麼地方,都用這個方法灸,沒有治不好的。

這兩個穴位是心經脈氣所起始的地方,所有的癰疽都是因為心火鬱積而產生,灸這兩個穴位,心火馬上就能流通,不用三天就能痊癒,可以達到起死回生的效果,有非常大的功效。我多次嘗試都得到了驗證。《黃帝內經》說:「各種疼痛、搔癢、瘡瘍,都與心有關。」又說:「榮氣不調和,逆亂在肌肉紋理,就會產生癰腫。」榮氣就是血。心可以推動血液運行,如果血液瘀滯,脈絡就不能暢通,所以就會逆亂在肌肉紋理,產生癰腫。

灸這兩個穴位,心火就會調暢,血脈自然就會流通,效果比吃藥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