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軒居士

《衛濟寶書》~

回本書目錄

1. 卷下

2. 方法

3. 正藥指授散

此藥本無名,因先生遇老人于山,自云姓徐,指而授之,乃號徐仙芝方散,皆以為名。按仙芝圓者為陽,方者為陰,陰陽對生,面青,背紫黑色,根盤如蜈蚣,四葉對芳,五月而花,有花無實,凌冬不凋,叢秀異於它草,生深山大澤於水石之間。

採以五月五日,採訖擇根令齊,便於急水中擺去沙土,掛於微帶風日處,不可大把疊束,恐爛不佳,而氣味無力,方圓各收一處,不可相雜,即干,臨時用方圓兩根,各作一包,無令差誤。每用磨子磨之,不得近鐵,取極細為度。忌僧尼婦人孝子雞犬一切厭穢見之。揀天德月德天醫,或七月七日吉日合之,依此法則其驗如神。

尋常疏縱不依此法,則功效便遲矣。即尊奉此藥,不可不虔。為製造殺毒定瘡,即以為散,用釅醋調之。根敷其頭,圓者敷其右,方者敷其左,一個時辰當住。大痛若不住,加一服,又不住可加後藥:

仙芝根葉(共一兩半),梓寄生(半兩),夜明砂(一兩)

上依前法厚調敷之,風毒盛極加趙侯須(一兩,本草名敗醬),絲瓜(半兩,生者佳,冬日無,可預霜前收,臨時末之以敷。生者則細切,石臼中杵,絞汁,以一盞當一兩,不用醋調,只用汁調。更佳。

此物亦有陰陽,長瘦為陽,短肥為陰,可偶用之)如煙漿沸潑風毒火丹,甚者可加夜明砂(通前半兩)、真牛黃(一字)、犀角(水磨半錢,不然細末之)依前法,不用醋調,以絲瓜汁,犀角磨水調敷。

白話文:

這款藥原先並無特定名稱,是因為我的老師在山中偶遇一位自稱姓徐的老人,他親自指導了這個藥方,於是我們就以「徐仙芝方散」命名,以此紀念他的指導。仙芝這種植物,圓形的屬陽,方形的屬陰,陰陽相輔相成,它的表面呈青色,背面則是紫黑色,根部形狀類似蜈蚣,有四片葉子對生,五月開花,但不結果,即使在冬天也不會凋謝,它的生長形態和一般的草木不同,通常生長在深山大澤、水石之間。

我們應該在五月五日進行採集,採集完畢後要挑選出整齊的根部,然後在流動的水中沖洗掉沙土,接著掛在微風和煦的地方晾乾,千萬不要大量堆疊,以免腐爛,這樣會影響藥效,圓形和方形的仙芝要分開存放,不能混在一起,晾乾後,在使用前分別裝入兩個袋子,避免混淆。使用時要研磨成粉,但不能接觸到鐵器,磨到極細為止。在製作過程中要避免僧尼、婦女、孝子、雞犬等不潔之物靠近。選擇天德、月德、天醫或七月七日的吉利日子來配製,按照這樣的步驟,藥效會非常顯著。

如果平常不遵循這些方法,藥效就會減弱。在製造、殺菌、定瘡等用途上,我們會將它作為散劑,並用濃醋調和。使用時,圓形的根部敷在右側,方形的則敷在左側,約一個時辰即可停止。如果疼痛不止,可以再增加一次用量,若仍無效,可以加入以下藥材:

仙芝根葉(共一兩半)、梓寄生(半兩)、夜明砂(一兩)

以上藥材按先前的方法厚塗在患處,如果風毒很嚴重,可以再加入趙侯須(一兩,本草名敗醬)、絲瓜(半兩,新鮮的最好,冬天沒有時,可以在霜降前預先收儲,使用時磨成粉敷在患處。如果使用新鮮的,則需細切,放入石臼中搗碎,取出汁液,以一盞汁液代替一兩藥材,不再使用醋調和,僅用汁液調和,效果更佳。

這種植物也有陰陽之分,長而瘦的是陽性,短而肥的是陰性,可以根據需要搭配使用。對於像煙霧般的熱毒,可加入夜明砂(共半兩)、真牛黃(一字)、犀角(用水磨半錢,或者細磨成粉),按之前的步驟,不使用醋調和,而是用絲瓜汁和犀角水混合調和敷用。

4. 服食仙翁指授散

仙芝(四兩,方圓根莖枝葉對用,制如前法),絲瓜(一兩),夜明砂(一分)

上每用三大錢,溫酒調下。病在上者,先食後服。凡毒盛者,加趙候須(一兩),犀角末(半錢),每用三錢酒調下。飲酒悶者木通湯下,如煙漿者加牛黃(一錢),赤茯苓(半錢),用酒調下。

白話文:

[服用仙翁指授散]

藥材包含:靈芝(160克,需使用根、莖、枝、葉各部位,處理方法同先前所述),絲瓜(40克),夜明砂(3.33克)。

每次使用時,取上述藥材共90克,用溫熱的酒沖服。如果病癥在身體上部,應在飯後服用。對於毒性較強的情況,需添加趙候須(40克),以及犀牛角粉末(15克),每次同樣取90克,用酒沖服。若服用後感到胸悶,可改用木通湯送服。若病情嚴重如煙霧瀰漫,則需再添加牛黃(30克),赤茯苓(15克),同樣用酒調和後服用。

請注意,以上數值為換算後的現代公制單位,實際用量應遵從醫囑。

5. 老翁神杖散

梓寄生(一兩),夜明砂(一兩)

上為細末,每用二錢,溫酒調下。催服依仙芝式。敷藥如前,以醋調之,絲瓜汁尤佳。梓寄生,即梓樹上老寄生藤。自地下量起,與人額齊,以下者不用,以上者取七尺。如無,只取三尺六寸,每條皆如此。若一藤一枝者,不取。一藤二枝者,可取。擇二吉日採,無令人多見。

採歸,以利瓷片輕手刮去外黃皮,再刮去中間白肉,內心不用。瓦上微火焙乾,磨子磨之,五月五日尤佳。

白話文:

【老翁神杖散】

配方如下:梓樹上的老寄生藤一兩,夜明砂一兩。

將上述兩種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使用時取兩錢,用溫熱的酒調和後服用。服用方法遵循仙芝模式。如果要外敷,可用醋或更好的選擇是絲瓜汁來調合藥粉。

這裡提到的梓寄生藤,是指長在梓樹上且高度與人額頭平齊的老藤。從地面量起,高度不到人額的藤條不採用,超過的部分則取七尺長。若找不到這樣的藤條,則取三尺六寸長的藤條,每一根藤條都需遵循此標準。單一藤條不分枝的不予採用,但一藤分為兩枝的可以採用。選定兩個吉利的日子進行採集,過程中避免讓太多人看到。

採回後,用鋒利的瓷器碎片輕輕颳去藤條外層的黃色表皮,再進一步颳去中間的白色部分,只保留內心部分。接著,將處理過的藤條放在瓦片上以微火烘乾,再使用磨子磨成粉末,最好在五月五日這天進行此步驟。

6. 玉女飛花散

蜀桑根(取大者)

上即芫花根,不用木,五月五日採。水中輕輕洗去土,燒淡醋令沸,以花根於醋中一走過,覺色變白如寄生法。當日採,當日刮,令極細。每服一字,溫酒一大盞。放藥於盞。良久,面上花飛,服下。催服如入門式,敷以絲瓜汁,醋調亦可。

白話文:

【玉女飛花散】

所需材料為蜀地的桑樹根,選擇較大的。這裡所指的就是芫花的根部,但不使用其木質部分,需在五月五日這天進行採集。將採得的花根放入水中,輕輕洗淨泥土,然後在鍋中加熱淡醋至沸騰,將花根迅速在醋中過一遍,待顏色變白,此法類似於處理寄生植物的方式。採集當日就應刮皮處理,且務必颳得非常細膩。每次服用時,取少量藥粉,約一個字大小,加入一大杯溫熱的酒中。放置一段時間後,會看到藥粉在酒面上如同花朵般飛舞,隨後將之服下。服用方法可參照入門指導,也可用絲瓜汁或醋來調和藥粉後敷用。

7. 趙侯須散

趙侯須(即敗醬草,乾者四兩),苦辣回根(七寸),甘草節(三寸),乳香(一錢),穿山荷根(即蒲桃藤根,七寸)

上生搗為粗末,乾者為細末,共為一劑,分三服。每服用好酒三升,半煎至七分去滓服,敷用酒,調依上法。

白話文:

【趙侯須散】

所需材料如下:趙侯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敗醬草,如果使用乾燥的,需要四兩;苦辣回根,取七寸長的部分;甘草節,同樣取三寸長的部分;乳香,用量為一錢;穿山荷根,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蒲桃藤根,同樣需七寸長。

以上所有藥材,新鮮的需先搗碎成較粗的粉末,乾燥的則研磨成更細的粉末。將所有粉末混合在一起,作為一劑藥。這一劑藥分成三次服用。每次服用時,需取三升好酒,先煎煮到剩餘約七分,然後過濾掉殘渣後飲用。如果要外敷,也依照上面的方法,以酒調和藥粉使用。

8. 六化丹

即犀角丸易名,以神貴其藥而為俗子所珍,因其能化風、化熱、化毒、化結、化積、化膿為水,故曰六也。

犀角(生者,一兩),黃芩(一兩),大黃(一兩),巴豆(半兩,去心除油),升麻(一兩),當歸(一兩),梔子(一兩),白蘞(一兩),甘草(一兩,炙),天南星(一兩),黃耆(一兩半),防風(去蘆,一兩)

上為細末,以早潮順流新汲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不拘時候,隨證量人大小用之。

白話文:

這就是原本被稱為犀角丸的六化丹,之所以改名是因為它內含的藥材非常珍貴,受到一般人的珍視。此藥有六大功能:能消除風邪、清熱解毒、化解結塊、消散積滯、將膿包轉化為液態,因此被稱為六化丹。

所需藥材如下:犀牛角(需是生的,約一兩),黃芩(一兩),大黃(一兩),巴豆(半兩,要去掉心和油份),升麻(一兩),當歸(一兩),梔子(一兩),白蘞(一兩),炙甘草(一兩),天南星(一兩),黃耆(一兩半),防風(要去蘆,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早晨的新鮮流水搓揉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丸,無需拘泥於特定時間,根據病情及個人體質調整用量。

希望這個翻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