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末藥

白玉蟾末藥

BAI YU CHAN MO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2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16%
肝經 15%
胃經 13%
心經 12%
腎經 9%
膀胱經 6%
膽經 3%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玉蟾末藥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方中加入白朮,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諸多病症,如腹瀉、水腫、食少乏力等。
  2. 助藥性,增強療效:白玉蟾末藥的組成中,其他藥物可能具有較寒涼或偏於滋潤的性質,白朮的溫燥性質可以起到中和作用,防止藥性過於偏寒,使藥效更加平和,提高藥物療效。

白玉蟾末藥中包含硃砂,主要基於其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其鎮心安神作用主要源於其能平肝熄風,使心神寧靜,治療驚悸、失眠、癲癇等症。而其清熱解毒作用則能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病症。

因此,白玉蟾末藥中加入硃砂,旨在利用其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以治療相關病症,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白玉蟾末藥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肺化痰: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的作用。白玉蟾末藥多用於治療寒邪客肺、咳嗽痰多等症,細辛能溫肺散寒,幫助藥物宣肺止咳,促進痰液排出。
  2. 通鼻竅,止鼻塞: 細辛亦能通鼻竅,對於鼻塞、流鼻涕等症狀有緩解作用。白玉蟾末藥中加入細辛,可使藥物更有效地治療鼻竅不通、呼吸不暢等症狀,提高療效。

白玉蟾末藥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如下:

  1. 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之效。古人認為雄黃可驅邪避疫,治療瘡瘍、疥癬等皮膚病,故加入白玉蟾末藥中以增強其解毒殺蟲功效。
  2. 化濕止痛: 雄黃亦有化濕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濕邪困阻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狀。白玉蟾末藥中可能也考慮了其化濕止痛作用,以提升整體療效。

白玉蟾末藥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白玉蟾末藥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白芷可有效緩解風寒之邪對鼻竅的阻滯,從而達到通竅止痛的效果。
  2. 燥濕止癢,消腫生肌:白芷同時具有燥濕止癢、消腫生肌的功效。對於一些伴隨皮膚瘙癢、腫痛的症狀,白芷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幫助改善皮膚狀況。

白玉蟾末藥方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效。白玉蟾末藥多用於治療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症,如風疹、濕疹等。防風能驅散寒邪,止癢止痛,配合其他藥物,能更好地治療皮膚病。
  2. 助藥力透達皮膚:防風具有一定的走竄性,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滲透到皮膚表面,發揮藥效。白玉蟾末藥中通常包含一些具有較強藥力的藥物,而防風能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白玉蟾末藥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味苦辛,性溫燥,能燥濕健脾,化痰止嘔。白玉蟾末藥中常因濕氣困脾,導致脾胃運化失常,而蒼朮能有效祛除濕邪,健脾開胃,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2. 祛風止癢:蒼朮亦有祛風止癢之效。白玉蟾末藥中若因風濕之邪侵襲肌膚,導致皮膚瘙癢,蒼朮則能祛除風濕,止癢消腫,改善皮膚症狀。

白玉蟾末藥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有二:

  1.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之效。白玉蟾末藥多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鼻塞、流涕等症,麻黃在此可助藥力,迅速驅散寒邪,恢復肺氣,達到止咳化痰之效。
  2. 配合其他藥物,相輔相成:白玉蟾末藥中其他藥物如杏仁、甘草等,也具有宣肺止咳、潤肺化痰之效。麻黃與之配合,可以增強藥力,協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白玉蟾末藥中包含烏頭,實乃因其溫陽散寒,祛風止痛之效,故而常用於治療寒邪客於經絡,導致的痺痛、麻木、肢體不遂等症狀。

烏頭性溫,入足太陽膀胱經,可溫經散寒,驅散寒邪,並能祛風止痛,緩解痺痛症狀。白玉蟾末藥以烏頭為君藥,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治療寒性疾病,發揮其溫陽散寒、祛風止痛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玉蟾末藥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麻風癱瘓軟痿,冷麻困痹」,屬中醫風邪深伏、寒濕閉阻經絡之重症。其病機為外感風寒濕邪久滯,導致氣血凝滯、陽氣不伸,表現為肢體麻木癱軟、關節冷痛、活動受限,甚或肌肉萎弱。方中以「取汗避風」為法,強調發汗逐邪、開通腠理,使風寒濕邪隨汗外透,契合古代「風痹宜汗」的治療原則。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逐寒透邪為核心

    • 川烏、草烏(共重6兩):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透骨搜風,散寒止痛,為攻逐深伏寒濕之主力。
    • 麻黃(用量最大達8兩):開宣腠理,發汗解表,助烏頭驅邪外達。三藥相合,形成「汗-溫-通」之力,針對寒濕痹阻之根本。
  2. 燥濕健脾以固本

    • 蒼朮、白朮:健脾燥濕,截斷內濕滋生之源,兼能外祛風濕,杜絕邪氣復入。
    • 防風、白芷、細辛:風藥勝濕,辛溫走表,協同麻黃開泄腠理,兼止痛通竅。
  3. 解毒辟穢助藥勢

    • 雄黃、朱砂:辟穢解毒,鎮驚安神,古人用之防治疫癘穢濁之氣(如麻風),兼制川烏、草烏毒性。
  4. 引經與增效設計

    • 蔥白頭:辛溫通陽,引藥達表,助發汗透邪。
    • 陳酒煎送:通行血脈,增強溫散藥力,使全方速達病所。

三、配伍特點與原理

  • 峻藥組合:川烏、草烏配麻黃,形成強效發汗溫通格局,直擊沉寒痼冷。
  • 攻補兼施:白朮、蒼朮健脾防傷正,朱砂、雄黃解毒防變生他證,體現「峻藥緩調」思路。
  • 內外並治:先以藥湯外洗開皮毛,再內服催汗,雙途徑祛邪,符合「痼疾宜内外合攻」之古法。

此方體現古代「風痹猛治」的用藥風格,以辛溫峻烈之品集中攻邪,適用於寒濕痹阻之實證,然須嚴格把握「取汗避風」的治療禁忌與時機。

傳統服藥法


草烏5兩, 白朮5兩, 朱砂5兩, 細辛5兩, 雄黃5兩, 白芷5兩, 防風5兩, 蒼朮5兩, 麻黃8兩, 川烏1大個。
上為末。
每服1錢,用蔥白頭7枚,陳酒1碗煎滾送下。重者用之,先以藥湯洗,再進此藥,臨臥服。取汗避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四肢痿軟無力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白玉蟾末藥, 出處:《解圍元薮》卷三。 組成:草烏5兩,白朮5兩,朱砂5兩,細辛5兩,雄黃5兩,白芷5兩,防風5兩,蒼朮5兩,麻黃8兩,川烏1大個。 主治:麻風癱瘓軟痿,冷麻困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