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太保丸

SHI SAN TAI BAO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青囊秘傳》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3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3%
肺經 13%
心經 13%
膀胱經 11%
胃經 8%
膽經 5%
肝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十三太保丸」方劑中含有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祛風止痛: 烏頭性溫熱,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適用於寒邪侵襲導致的關節疼痛、風溼痹痛等疾病。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烏頭亦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亦有療效。

然而,烏頭毒性較強,使用需謹慎,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情辯證施治,方可安全有效地發揮其藥效。

「十三太保丸」方劑中包含麻黃,主要考量其發汗解表之功效。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利水之效。在該方中,麻黃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有效驅散寒邪,緩解風寒感冒、鼻塞流涕、咳嗽喘息等症狀。此外,麻黃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麻木等症狀。然而,麻黃性溫燥,需謹慎使用,避免燥熱傷陰。

十三太保丸中含有細辛,主要原因有二:

  1. 溫肺散寒,通鼻竅: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肺散寒、通鼻竅的功效。十三太保丸主治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發熱等症,細辛可以溫散寒邪,通利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
  2. 助藥力,協同作用: 細辛辛散溫通之性,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藥力發揮,增強藥效。在十三太保丸中,細辛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溫肺散寒、解表止痛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細辛在十三太保丸中起到溫肺散寒、通鼻竅,並助藥力發揮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物之一。

十三太保丸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除濕: 獨活味辛、苦,性溫,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作用。其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而十三太保丸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膝疼痛、筋骨酸楚等症,因此加入獨活可增強方劑的祛風除濕作用。
  2. 活血化瘀: 獨活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十三太保丸中加入獨活,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活血化瘀的作用,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狀。

十三太保丸中包含穿山甲,主要基於其藥性與功效。穿山甲性味甘、微寒,歸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散結消癥之功效。

方中以穿山甲配伍其他藥材,如蜈蚣、全蠍等,共奏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通經絡、散結塊之效。穿山甲在方中起著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十三太保丸中加入天麻,主要是因為天麻具有 平肝熄風、止痙定痛 的功效。

天麻能有效改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震顫抽搐等症狀,這些症狀常與肝風內動、氣血逆亂、筋脈失調有關。

十三太保丸主要用於治療肝風內動、筋脈不暢所引起的各種疾病,如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天麻的加入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增強藥效。

十三太保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風散寒,止痛止癢:防風味辛,性微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十三太保丸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防風可以起到疏散風邪、溫經止痛的作用。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防風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羌活、獨活等共同作用,可以協調藥性,增強藥效。防風可以緩解其他藥物可能帶來的燥熱之弊,使藥效更加平和,更利於患者接受。

十三太保丸中加入白芷,主要原因有二:

  1.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風寒入侵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齒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消腫生肌,止痛止癢: 白芷亦具消腫生肌、止痛止癢的作用,對於外傷感染、皮膚瘙癢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在十三太保丸中,白芷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炎症反應。

十三太保丸中包含雄黃,乃因其具有解毒殺蟲之效。

雄黃性溫,味辛,入肝、肺經,具有解毒消腫、殺蟲止癢等功效,主治癰疽疔瘡、無名腫毒、蛇蟲咬傷、皮膚瘙癢等症。

十三太保丸為治療瘡瘍腫毒之常用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旨在消腫解毒、殺蟲止癢,有助於迅速消退腫毒、止癢生肌,故而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十三太保丸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可治療心神不寧、失眠、驚悸等症狀。在十三太保丸中,硃砂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達到更好的鎮靜安神效果。
  2. 解毒止痛: 硃砂亦具解毒止痛之效,可治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症狀。十三太保丸中,硃砂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解毒止痛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然而,硃砂含汞,長期服用或劑量過大會造成汞中毒,因此使用時需謹慎,並遵醫囑。

主治功效


十三太保丸之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方劑組成,「十三太保丸」的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其溫陽散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止痛平喘等方面。此方劑運用多味藥材的複合作用,針對筋骨疼痛的病症,展現出獨特的治療機理。

方劑組成解析:

  • 溫陽散寒,除濕止痛: 烏頭、細辛、麻黃三味藥材,皆屬辛溫之品。烏頭性大熱,能溫陽散寒、祛風止痛,對於寒邪侵襲所致的疼痛尤為有效。細辛則能散寒止痛、溫肺化飲,協助烏頭增強散寒之力。麻黃則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能疏散表邪,進一步驅除體內寒濕之氣,對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所致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療效。
  • 祛風除濕,止痛解表: 獨活、防風、白芷三味藥材,皆具祛風除濕的功效。獨活長於祛下焦風濕,能通利關節,止痛解表。防風則擅於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能有效解除風邪入侵所致的疼痛。白芷則能散風解表,通鼻竅,止痛,可輔助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祛風散邪的作用。
  • 活血通絡,消腫排膿: 穿山甲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排膿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滯所導致的經絡不通、腫痛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滯,減輕疼痛。
  • 平肝息風,定驚止痛: 天麻則能平肝息風,定驚止痛。對於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眩暈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同時也能起到安神止痛的作用。
  • 驅蟲解毒,殺蟲止癢,安神鎮靜,清熱解毒: 雄黃、硃砂則主要起到輔助作用。雄黃能驅蟲解毒、殺蟲止癢,可去除體內毒邪。硃砂則能安神鎮靜,清熱解毒,可輔助其他藥材穩定神志。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來看,「十三太保丸」以溫陽散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為主要治療方向。該方劑通過辛溫藥材的溫熱之力,驅散體內寒邪;運用祛風除濕藥材,解除風邪濕邪對經絡的痹阻;通過活血通絡藥材,改善氣血瘀滯,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同時,方劑中配伍少量具有安神鎮靜作用的藥材,可緩解疼痛帶來的煩躁不安,從多方面入手,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

總結:

「十三太保丸」針對筋骨疼痛,以溫陽散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為核心,通過多味藥材協同作用,全面調理機體氣血陰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其治療原理符合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原則,能夠有效緩解筋骨疼痛之疾。

註:此分析基於方劑組成推斷,未考量具體劑量與炮製方法,實際臨牀應用應遵醫囑。

傳統服藥法


川烏1兩,草烏(各制)1兩,麻黃1兩,細辛1兩,馬前子(麻油烘枯)1兩,羌獨活1兩,山甲1兩,天麻1兩,防風1兩,白芷1兩,雄黃5錢,朱砂3錢。
上為末,飯為丸,如彈子大,每兩作8丸。
每服1丸,陳酒送下。取汗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十三太保丸性味辛溫,有毒,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十三太保丸,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川烏1兩,草烏(各制)1兩,麻黃1兩,細辛1兩,馬前子(麻油烘枯)1兩,羌獨活1兩,山甲1兩,天麻1兩,防風1兩,白芷1兩,雄黃5錢,朱砂3錢。 主治:筋骨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